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承认江湖体价值 辨别王羲之书论是伪作 孙过庭怎么想的?

2021-01-02 06:05:01
相关推荐

书谱,十

写《书谱》至今日正好半个月,也是第十篇。

于写文章来说,尤其是写书法文章,我多数时间在犯懒。

一为不知写什么,可写的自然多,值得写的却很少,然,值得写的已于专栏中先一步写完了。

二为自媒体的局限,题目比正文重要,所以想题目要比写文难。

每日新陈代谢五十根黑亮亮的秀发,其中四十根因为不想被题目耽误前途而自断命根。

书谱第九、十段,实是两段表露孙过庭对书法理论持“实用主义”态度的文字,对他来说大多数书论是鸡肋无用的,玄乎其词,难明其意,所以执意要写书谱,让初学者有“谱”可依,有“谱”可靠。这大概跟满级大号闲到抠脚,想回新手村写篇攻略一样。

然“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第十段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孙过庭对王羲之书论发表了一点看法,其犀利处,需当学习。

因顺序问题,王羲之理论伪作原文在后述第3句,文下是本段第1句。

1,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

轩辕后有“六文”,秦皇开始兴“八体”,这些东西由来已久,用处广泛,皆是一时之重。但是古今不同,各时代的审美观与侧重点都不同,现在既然不沿用,也就不说了。

所谓“六文”“八体”,是指文字变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一些字体结构。其实这俩词的意思差不多,所涵盖的书体也差不多,放开来讲恨不能有书法简史的五分之一。

大家简记的话,可以按照语意,把“六文”理解成秦前古文字。把“八体”理解成秦朝前后一些实用书体。

举个例子,虎符上的刻字,碑上的鸟虫篆,瓦当,信笺,大小篆书,籀书,兵器上刻的字,石刻、隶书等等。

这句话,孙过庭只表明的了一个思想。

书法并不单一是楷行草,而是一种发展与传承。只不过由于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不同,用笔侧重点不同,所以导致书体不同。

很多初学者认为只有楷行草篆隶才算书法,一谈到魏碑,乃嗤之以鼻曰“山村野夫所作耳”,一谈瓦当刻字,曰“出自工匠手耳”。

持这些观点的爱好者,已经暴露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魏碑是山村野夫所写?事实上那个时代但凡能立碑的,家里都啥条件?一般家庭有人去世,棺材都买不起,坟头能给戳根木板就不错了。立碑的那些,哪个不是将军?将军夫人?加上那些民间集资,政府出资修的碑,他们会让一个山村野夫来写?连普通人家也得请个乡贤啊!何况官家呢。

碑不是谁都能立的。

书法在演变过程中出现过很多载体,包括瓦当,你当普通人家盖房用的瓦也得刻上字和图案吗?虎符及兵器上刻的字,都是政府活计,难道也随便找个不知名的人给瞎写?

这是用屁股就能思考明白的道理。

今人对书法最大的误解,便是认为书法只能是“墨”写在“纸”上。其实文字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只不过当它在纸上呈现时发展的最为壮丽罢了。当文字脱离了纸墨,在光与电中呈现出来,书法艺术也受到打击了啊,同时演变出来了一个“PUA”,还是一种艺术。

说这么多为了啥呢?

在艺术层面,只要符合“书法”的规矩,便没有对错之分,任何形式都只是类别而已。

这就是“认知”。

没达到一定层面之前,一定会对书法挑三拣四。对时代的不认可,对历史名家的不认可,都算。

到了,就通了,也不再有乱七八糟的“己见”,存在即是合理。

2,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

龙蛇云露,龟鹤花英,说的就是一种类似于“图案”的字,法度不全,但是画形,可能是为了寓意祥瑞,反正不正规,也就不说了。

这点也需要说下。

大概类似于江湖体,花鸟篆,之类的。在孙过庭看来,这也是合理的,但不是“书法”大方向,只是一种表现的分支,或者是留着“玩儿”,留着“观赏”的,所以也不收录。

其实文字是由“象形”而来,而且很多字都跟“祭祀、占卜”有关,所以这种为“祥瑞”而演变出的写字方法,比书法成体系还早,至今还留存。

孙过庭承认他们的存在,但不入“谱”,因为没有价值。书谱,收录的是书法,“法”很重要。

所以你看今天流传的那些花鸟篆作品,这个是非遗大师,那个是民俗艺术传承人,再厉害也入不了书史,除了一些年代较远的作品贴两张图,几乎没介绍。

3,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

相传王羲之给儿子留了一本《笔势论》,文写的不好,道理也简单,还没有重点,我觉着不像王羲之所写。

以王羲之的地位才华来说,其文章格调清新,文辞优雅,至今也有作品传世,看他的那些封信,讲的那些事,即便是仓促之时,遣词造句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有规矩,有传承,他怎么可能在教孩子书法这等大事上,就变得毫无规范章法?

他怎么可能写成这个鸟样?

说说王羲之《笔势论》,笔势论开头就写了一段:

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天性灵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王羲之给王献之留了一本“秘不示人”的书法秘籍,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

孙过庭说这本书是假的,不是王羲之写的。

可信不可信呢?

反正我是信的。

道理呢?

孙过庭说:靠感觉。

因为读王羲之读的多了,知道的行文习惯,所以真假是可以通过“感觉”判断出来的。

看《笔势论》原文,虽然我不懂古文,但好在读过不少名家,且知道历朝历代的一些行文区别,所以文辞优劣还是能看出来一点的。只能说“它是古文,只是行文淡如水,只知叙事,毫无律感,但无可否认写的比我好。”

除了王羲之手札,还有《兰亭序》可以比较,王羲之辞藻储备以及行文韵律,都是可察的。

像《兰亭》这种文章,几乎可以算脱口而出。一帮大老爷们聚群喝酒吹牛,然后让王羲之进行酒后总结,怎么可能备稿呢。

能在文人聚会中被推举出来写“序”,那得是什么水平?

怎么看也不是写《笔势论》的水平。

所以有时候,还是要看“感觉”。

说到看“感觉”,就不得不说练习书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经历。

比如之前说过米芾《舞鹤赋》,我说是假的,很多人都不信,以为是真的,就因为书风感觉像米芾,且落了米芾的款。

虽然字中不少地方像米芾笔法,但其笔法比起米芾水平相差太多,只是皮像而已。这得懂笔法之后,且对米芾有比较深的了解之后才能看出来的。

一句话两句话虽然也能解释清楚,但解释了又如何。不懂,解释了也理解不到。因为涉及到笔法,规律大面都没懂,细节对比怎么可能懂呢。

这如果能讲清,书法就没“秘不示人”那一说了。虽然有夸张之嫌,但确实隔阂很深。

还有一点在于,孙过庭说王羲之《笔势论》是假,理由是“感觉不到位”,你理解不了他说的感觉,分不清真假的时候,该不该信?

或者说,有一人说你字中有XX毛病,你看不到,该不该信?

其实这才是这段引申出来的最大思考。

孙过庭毋庸置疑,他一心想把书论写通俗,结果在我们看来还是非常晦涩,这已经表明他文章的水平。他谈文章时说“感觉”,那感觉一定是可信的。

就像我,改了名还能被人认出来,这就是因为我的小扯淡文粉丝看的多了,能看出我扯淡的习惯。

至于书法中,别人指出问题,希望大家不要“听信”,除非你认可这人的水平。

其实在我看来,从一个人对书法的评论中就能看出其书法水平层次。因为书法分很多层面,每个层面都需要突破,不同层面理解事物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讲“中锋”,很多人还在纠结中侧锋怎么理解,结果碰见一人,从笔、从字给你讲半天,你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高手怎么讲呢?你去拖地呀,墩布慢爬着走叫中锋,你嫌累,刷刷左右上下蹭着走,就是侧锋。至于其在纸墨上的区别,你蹲下看看地面反光就完事了。

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当一个人说你字中有毛病,你最好别听,除非你认可他的水平。如果是随便来一素人就教育你,他没准还不如你呢,你知道网线那面是个啥水平的人?

如果有人讲的东西你理解不了,也不要反驳,先尝试着记下来(而不是盲目接受,问别人怎么做),记下来之后多留心,只要你水平稍微够领会的阶段,便能分辨了。

最逗的就是,一个人发了一篇习作,下边好些人评论你该如何如何,楼主回复“您说的有道理”,结果那大侠来一句“其实我还不如你写得好”。

这是真事儿,我圈子里常见。我评论粉丝字的时候,几乎就是一句话,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了就拉到,强扭的瓜不甜。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书法不需要“讨论”。旧社会还能讨论,因为那时候没网络,好多先进的想法没有普及的机会。而今这时代,一朝天下知,只有金字塔尖儿水平最高那部分人会讨论一下书法的方向,以及对古人理解的异同。

金字塔尖下,即便无限接近金字塔尖,也不要讨论,只需要继承和思考。

这话要是能懂,书法就是可以自己学好的,唯二需要做的就是“练习”“请教”。

不懂就练,还不懂就问,再不懂就继续练。

如果还不懂,那就放弃,肯定不是这块儿料。

因为书法中多数问题,只要有人给方向,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时间没问题,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4,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前文《笔势论》原文结尾,有一句写了王羲之与张伯英是同学。

这句就是孙过庭写这事儿的。

孙过庭说,这本书里说王羲之与孙过庭是同学,这不瞎扯淡吗?张芝是东汉末期的人,时代都对不上,也有可能晋朝时王羲之有一个与张伯英同名的同学?也不可能,有这人的话历史书上肯定会提及。总的来说,这本书瞎胡扯,不用看。

关于《笔势论》,孙过庭讲完了。

但我还有一点要说。

《笔势论》大家伙多数没时间去看,我替你们看了一遍,它到底有没有用呢?

对没入门的爱好者肯定是没用的。

关于入门没入门的标准,可以看前几篇讲书谱的文章。

对入了门的,用处也不大。

因为里边确实只讲了一些书法中无关紧要的东西,大多数文字看了也白看。之所以说有用处,是因为书法本质性的规律比较多,容易忘,里边有些结字规律比较有意思,可以参考参考,有些道理。

当然,如果入了门,且基础非常好,结字笔法掌握比较全面。就没啥用了,看一遍当个乐呵就行。

只是。

这本书写的比较认真,虽然没牵扯到书法本质,但表述的“煞有其事”,写成了爱好者想看到的样子,所以没入门的爱好者如果看了,多数会觉得非常有道理。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肯定知道。

书法本质的精华都是老生常谈的废话,没那么多道理。

能把这篇文章的废话总结成几句,算是没白看。如果仅仅是觉得有道理,说明这十分钟被我浪费了。

自己看着办。

专栏依旧,29,31两篇突破瓶颈的文章已调成免费阅读。需要看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作文童年趣事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校园趣事作文300字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 什么的魅力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 一个难忘的眼神作文 有关下雪的作文 这也是一种美作文 大扫除作文350字 快乐六一作文三年级 写事的作文150字 合作共赢的作文素材 蚂蚁搬家作文300字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my teacher英语作文 关于励志的作文800字 做自己的老师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400字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沟通作文500字 成考专升本英语作文 抗日战争 作文 我在什么中成长作文 青海高考语文作文 挑战自我作文800字 myhouse英语作文 挠胳肢窝作文 游月季园作文 我这个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