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西方文化关于社会治理的三种构想:自然 道德 法治

2020-11-23 07:55:01
相关推荐

先从“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引入吧,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在坊间流传很广,也很有启发意义。

据说牛顿有一次坐在苹果树下,突然树上掉下一苹果,被苹果砸中的牛顿若有所思,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

这个故事的最大启示是,作为科学家的牛顿是个爱思考的人,凡事爱问个“为什么”,如“苹果为什么从上面掉下来?”。通过琢磨这个“为什么”,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故事的道理对于日常生活同样适用:假如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最好不要“想当然”地放过去,不妨开动脑筋想一下,多问几个“为什么”;说不定会豁然开朗,说不定还可能成为科学家或哲学家呢!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换个字眼同样适用,叫“有心者事竟成”,牛顿和苹果的故事不就是这类例子吗?

仔细想想看,古往今来的哲学家、科学家或思想家哪一个不是喜欢思考的人呢?

比如中国大思想家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裂变之际——一个思想纷扰的时代。老子想,什么样的社会是和谐美好的社会?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快乐的人生?

老子看到了身边的大自然,看到了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于是悟出了宇宙之“道”——自然规律。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没必要多折腾,这种做法适得其反;最好的做法是不折腾,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淡泊名利,顺其自然。

他总结说,“柔弱胜刚强”是宇宙、社会的基本法则,“无为而治”是理想的社会状态。

如果老子不喜欢思考,而是像其他人一样,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恐怕也不会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中国历史也将缺少一部哲学力作——《道德经》。

老子思考的问题源于三个“为什么”:一、为什么宇宙是和谐的?二、为什么大自然是和谐的?三、为什么“春秋“之世是不和谐的?

在老子看来,只要人们懂得宇宙自然的真谛——自然而然,只要人们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过一种少私寡欲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和老子相对,中国古代另一位大思想家孔子则提出了与之相反的看法。

孔子也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和老子一样,他也琢磨“春秋”之世,也想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但是孔子的思想有些守旧,认知视野也有些局限性,他没能想出更新的办法,于是把目光转向遥远的过去,转向中国古代历史,如文武周公那样的时代。

在孔子看来,西周那样的社会是和谐美好的社会,周代礼法是治国安邦之道。

如此对比,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差异明显,甚至南辕北辙:前者强调道德礼仪,后者强调顺从自然。

从深度上说,老子的思想更深刻,更接近哲学的境界:他把自然之道视为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道理;老子的思维方式最终导向哲学——一种寻根问底的认识方式。

和老子相比,孔子的思想更加经验化和历史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

换言之,孔子不喜欢“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考,他更喜欢从经验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喜欢从既有的历史事实中寻找出路。

所以孔子不太像一位“形而上”的哲学家,更像一位具有实践精神的社会学家兼伦理学家。

其实把孔子定位于社会学家也有些勉强,因为孔子并未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未探讨社会关系的普遍本质,也没有对构成社会关系的基本要素,如国家、政体、民众、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客观的研讨。在这方面,孔子和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存在显著区别。

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社会形态的特点及利弊,如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僭主制、混合政体;同时,他还对构成社会关系的基本要素,如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外交、商贸等要素,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这是亚里斯多德的社会学贡献。

孔子的社会理想属于规范伦理学范畴,不是客观的社会学研究,和亚里斯多德思想差异较大。换言之,孔子没有提出复杂的社会学模型,没有对各种社会形态的性质进行科学分析。这既是孔子思想的特点,也是其历史局限性。

孔子对于古代社会学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伦理学层面。

孔子的社会理想很现实,也有充分的历史根据——西周社会及其道德礼法。

孔子认为,只要君主和百姓能够像西周社会那样,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自然天下太平。从此意义上说,孔子的社会学理想带有复古主义色彩。

但从伦理层面看,孔子提出的伦理学思想包含独创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至少对中国封建社会是如此。

比如孔子倡导的“仁爱”道德是一种新思想,这种观念在西周社会并未彰显。

从伦理治国意义上说,孔子的德治思想并不简单,也很有启发意义。

不少人认为,西方社会重视法治,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德治。这种看法流于表面,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就社会治理而言,法治和德治那个更重要或更根本?其实中西方文化的回答基本上一致——德治。

只不过西方人认为,人的道德意识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才能培养起来。所以自古希腊时代起,西方人即重视法治,强调以法律形式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如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近代思想家卢梭和孟德斯鸠都持这种看法。

关于法治和德治的因果关系,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卢梭认为,法治社会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性,人的道德意识来自法律实践;换言之,人们对法律的自觉遵守是培养道德意识的基础和条件。

卢梭提出的上述命题至关重要,它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对于道德来源的不同看法。

卢梭认为,法治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意识,一旦人们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道德意识才会深入人心,这个过程叫法律的“道德化”或法律的“内化”(卢梭《社会契约论》),这也是西方法治社会的最终目标。

举个例子,假如某个路口没有红绿灯和摄像头,能够自觉按照交通规则通行的司机不一定很多;但如果此路口装上红绿灯和摄像头,通行的情形就会大不一样。如此一来,司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才会把交通安全意识铭记于心。这是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规的辨证关系:交通法规的约束力量在前,交通安全意识的形成在后,这叫法规决定意识。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很好理解,也很常见,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大家不要小看行为“习惯”的力量,这个力量是塑造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包括人的社会本能)。

人们常说的“见怪不怪”“熟视无睹”“习以为常”“随波逐流”等说法,其实都包含这种思想。所以说,某些想法或行为一旦形成习惯或条件反射,要么它已经变成事实,要么它已经成为人的社会本能,要想彻底改正之比较困难。

卢梭提出的法治和德治的因果关系即包含这种道理——人的道德意识来自法律实践——法治。

和亚里斯多德、卢梭等思想家相比,孔子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直指道德“仁心”。

孔子认为,人的德性培养是个心理学问题: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将心比心”, 就可以成为有德性的君子;这个过程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显然,孔子把道德来源归结为人的心理意识转换或者“换位思考”,这种看法显得有些直接和浪漫,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类道德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比如,且不说全社会所有的人,即使绝大多数的人能够做到像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恐怕人类社会就没有那么多的伤害和欺骗了。

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西方社会重视法治,中国封建社会重视德治,其实两者都重视德治,只不过实现的途径有所不同。

西方社会重视法律实践——强调利用法治培养德性;中国文化强调“良知”——通过“将心比心”培养人的德性。至于哪种看法更合理,更符合人性以及社会实际,只有请读者自己去理解和判断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男孩自画像作文 成语猜猜猜作文 描写一线天的作文 关于勇敢的作文 原来你离我那样近作文 描写植物的作文200字 月球历险记作文 历年中考作文题目大全 记一件最难忘的事作文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作文 人生最贵的是青春作文600字 我家的小狗作文350 我的家乡英语作文高中 描写汽车外形的作文 关于巾帼英雄的作文 写梅花的作文600字 手机为题的作文 战胜挫折的作文600字 走着走着就长大了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喜欢小猫 想象作文题目 作文没写完 家人的关爱作文300字 睡梦中的妈妈作文 我的理想大学作文800 关于母爱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四年级作文观察蚂蚁 友谊伴我行作文600字 一个性格鲜明的人作文 3年级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