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为何减肥那么难?这篇关于“自控力”的文章给你答案

2020-11-23 09:20:01
相关推荐

照《圣经》所说,失去自我控制是人类的万恶之源。上帝不允许夏娃偷尝知识树上的果实,但诱惑实在太大。果实不但“悦人的眼目,也能使人有智慧”,《创世记》中这样写道。

谁不想尝尝?于是,人类诞生不过数日,便已屈从于恶的诱惑。

故事的寓意十分明确:意志力屈服于诱惑属于道德败坏,值得惩戒。

但当代心理学家可能不会责怪夏娃。人类最不擅长的就是抵制诱惑了,今天是这样,混沌初开时也是如此——不论你相信哪个版本的创世故事。

“努力克制,也就是自我斗争,这种办法的好处有点被夸大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自我控制的心理学家藤田健太郎(Kentaro Fujita)如是说。

持此观点者大有人在。综合多项研究结果可知,即便有时屈服于诱惑,我们也不用太过自责。

多项研究发现,若是教人抵制诱惑,结果将是白忙一场,纵有效果,最后也不会长久,“我们似乎并不擅长自我控制。”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布莱恩·盖拉(BrianGalla)说。

这项发现的意义非同小可:如果我们就此承认,纯粹的意志力根本就作用不大,那么每次屈从于诱惑时,我们就不会那么自责了,也许还能另辟蹊径地解决诸如肥胖等问题。

最近,芝加哥大学在美国展开了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美国人表示,意志力缺乏是他们减肥成功的一大障碍。

而科学界却日益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肥胖危机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基因和饮食文化,并非意志力缺乏所致,这一点至关重要。

如果能把自控力请下神坛,我们也许就能另寻他途,思索如何削弱诱惑,帮助人们四两拨千斤地实现目标。

论意志力的徒劳

很多人认为,要在生活中作出重大改变,自己就得咬紧牙关。

但举个例子,研究人员们认为,如果你的目标是少吃甜食,而你面前又恰好放了一堆曲奇,那啥都不用说了,这堆曲奇已经赢了。

“关于自控力,我们总是会想象天使和魔鬼打架,看谁占上风。”藤田说。“我们一般觉得,意志力强的人,都比较擅长这种心理斗争。但事实上,这些人根本就不会面临这样的斗争。”

在2011年发表于《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份研究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阐释。该研究对205名参与者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追踪,给每人发一部黑莓手机,不定时询问他们当时的希求、所受诱惑,以及自控情况。

论文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悖论:自控力最强的人——即在调查问卷中自述“善于抵制诱惑”的人,其在追踪期内报告的诱惑也最少。

简而言之:自认为自控力良好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怎么运用自控力。

最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家玛丽娜·米尔亚夫斯卡亚(Marina Milyavskaya)和迈克尔·因茲利奇(Michael Inzlicht)就证实了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他们的研究选取了159名学生,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周的类似追踪。

如果说抵制诱惑是种美德,那么抵制得越多,成就也该越大,不是吗?但以上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在学期末进行回访时发现,最能达成目标的不是那些自控力最强的学生,而是较少面临诱惑的学生。而且,刻意自控的人更容易感到疲乏。所以,他们不但累得够呛,最后还达不到目标。

“现在人们还是都认为,刻意自控是有益的,”米尔亚夫斯卡亚说,“而我们的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一味强调自控并无好处。”

自控力强的人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那么,很少受到诱惑考验的都是哪些人呢?他们对我们有哪些启发?这些新发现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1)我们所抗拒的事情,善于自控的人都乐于去做,比如健康饮食、学习或锻炼。

对他们来说,这些不是苦差事,而是乐趣所在。

“内心希求的目标,比不得已而为之的目标更容易达到,”米尔亚夫斯卡亚说。“当你希求一个目标时,你遇到的诱惑会比较少。这些目标完成起来更加轻松,感觉较不吃力。”

如果为了恢复身材,“迫于无奈”只得跑步,跑起来又觉得痛苦,那你坚持下来恐非易事。也就是说,任何一项活动,你若喜欢,就很可能乐此不疲,你若讨厌,就不太可能继续。

2)自控力强的人都养成了好习惯

2015年,心理学家布莱恩·盖拉和(Angela Duckworth)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查看了涉及2000多名参与者的六项研究,并发现善于自控的人都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比如经常锻炼,健康饮食,良好睡眠,以及不断学习。

“善于自控的人,从生活安排上就避开了需要自控力的决定,”盖拉说。这样的安排是一种技能。

如果你每天定时定点做一件事,比如跑步或冥想,你在完成目标时就不那么不费力,他说。这不是意志力,而是习惯的力量。

要迫使自己早起,技巧之一是把闹钟放在房间的另一头。这利用的不是一时的意志力,而是提前规划。

该理论可以追溯至自控领域的经典研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的“棉花糖实验”。这些实验进行于六七十年代,研究人员在孩子面前放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但也可以忍一忍,待会儿就能吃两颗。

结果发现,能够抵制诱惑的孩子,日后在各方面都有更积极的表现,比如SAT成绩或身体质量指数(BMI)。但在实验中脱颖而出的孩子不一定天生更善于抵制诱惑,他们可能是采用了一种关键策略。

“米歇尔发现,你能否延迟满足,关键看你在面对要抵制的物件或行动时,能否改变自己看待它们的方式,”《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写道。也就是说,那些忍住没吃第一颗糖的孩子,他们会设法不去看糖,或者把它想象成别的东西。

“最会节食的人不会买纸杯蛋糕,”藤田说。“他们不会从面包房跟前经过;就算看到纸杯蛋糕,也会把它想得很难吃;他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走开,而不是靠近。”

3)有些人天生清心寡欲

我们的性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有人贪婪,有人清心寡欲。有的爱赌博和购物。心思细腻的人学习起来更加细心,身体也更健康。在自控力方面,这些人算是中了基因大奖了。

4)家有余粮好自控

有人在穷苦孩子身上重复了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规律:这些孩子表现更差,似乎不太能抵制面前的诱惑。

这是有原因的。俄勒冈大学神经科学家艾略特·伯克曼(ElliotBerkman)表示,出身贫穷的人更容易着眼于即时满足,而不是长期回报。因为对生活困苦的人来说,未来相对不是那么确定。

如何更好地做到自控?

多吃一块蛋糕并不意味着道德败坏。如盖拉所说:“自控不是某种特殊的道德‘肌肉’,用不着有事没事就拿它锻炼。”它就跟任何决定一样。要做出明智的决定,我们就得改善环境,让人们掌握技巧,从一开始就避开蛋糕。

“成功自控的途径有很多,而我们过去却只盯着其中一条,”也就是极力克制,伯克曼说。

至于我们究竟能否授人以技巧,让自我控制变得不费吹灰之力,这项新研究尚未提供定论。

更多的工作还有待完成。但至少,研究人员现在学会了以新视角来考虑这个问题,可以试验新的解决方案。

在伯克曼的实验室里,他正在试验一种名为“动机促进”的概念。参与者需要写一篇解释性的短文,将自己的目标(如减重)和自身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伯克曼会定期给参与者发短信,提醒他们这个目标的重要性。这样做也许能提升积极性。

“我们还在收集数据,至于能否奏效,现在还说不准,”他说。

另一条思路是“诱惑捆绑”,就是在健康行为中加入趣味性的成分,使之更令人愉悦。一份论文显示,如果参与者能在健身房一边锻炼一边听有声小说,他们会更有可能来健身。

但这并不是说克制力一无是处,只不过它应该是帮助我们抵挡不良行为的最后手段。

“虽然大多数时候,天使都会败下阵来,但总有那么一两次,天使会战胜魔鬼,”藤田说。

“自我克制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

翻译:雁行

来源:VOX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更多精彩内容及免费演讲门票,敬请关注:造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答案作文提纲 冬天的山作文 不安于现状的作文素材 济南中考满分作文 作文的优美开头 温暖的旅途700字作文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作文 作文厨房交响曲 介绍襄阳的作文 学生的职责作文 端午节作文 500字 什么的那一刻作文500 人间四月天作文300字 六年级作文大全500字 我错了吗作文 2013河南高考作文 很好的作文 什么什么告诉我作文 英语作文六级模板 一张全家福作文 作文优美的句子摘抄 重读这本书作文 介绍华容道作文 母爱作文250 衢州水亭门作文 天目湖一日游作文 广场作文300字 我爱古诗词作文 什么什么感觉真好作文 王国维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