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

2020-11-24 07:10:01
相关推荐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16日电(袁秀月)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如何让传统文化以更新颖、更亲民的形象根植人心?如何让“老传统”激发全新的活力?在此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传来的这些声音,值得关注。

资料图:中国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在表演。中新社发 李学仕 摄

文化遗产如何弘扬

——“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

近些年,文博行业悄然发生着变化。“故宫跑”、“看展热”等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开始关注并爱上文化遗产。“活”是形成吸引力的关键。13日在两会部长通道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就表示,要使文化遗产既保护好,又活起来。

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雒树刚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而近600岁的故宫近年来推出众多文化创意产品,更俨然成为“网红”。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认为,文创产品已经成为故宫拉近和普通民众距离的最直观体现。

以国宝为题材的电视节目近来备受欢迎。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看来,让国宝活起来可以多措并举,“条条大路通罗马”,电视节目也并不是让国宝活起来的唯一方式。他透露,国家博物馆正在推进智慧国博建设,今年也会尝试其他方式盘活文物资源。

资料图:3月13日,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老艺术新传承

——“并非让每个孩子都要学唱戏,而是让他们感受包含的文化元素”

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主要靠人——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绘画等,都有赖于艺人代代传承。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戏曲艺术的弘扬,就颇具借鉴意义。

早在2008年,官方就曾在一些学校试点,开展“京剧进校园”。十年过去,这一尝试已“遍地开花”。如今这项舞台艺术已经深入校园、乡村,这正是非遗传承的力举。雒树刚说,“要保证大中小学的学生每年至少看一场戏,保证每年为每个行政村送一场戏”。

诸如“戏曲进校园”等举措,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有政协委员带来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量化标准,并纳入学校年度业绩考核内容方面的建议;另一方面,对弘扬戏曲艺术的实际意义,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直言,并非是让每个孩子都要学唱戏,而是让他们感受京剧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元素。

资料图:京剧进幼儿园,“财神”为孩子们表演下腰。 杨华峰 摄

传统文化产业化

——“让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雒树刚就曾提出,非遗应实行生产性保护,将传统工艺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则提议,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非遗歙砚技艺传承人王祖伟也发出类似呼吁:“让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走过一千多年历史的歙砚如何历久弥新?王祖伟建议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国家从全局角度协调区域文化发展,推进区域内文化生态和文化行业建设。

作为定瓷技艺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庞永辉也建议,将定瓷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重点文化工程,纳入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相关规划,加大定瓷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资料图:湖北土家竹编达人传承民艺,带农户脱贫。王康明 摄

民族文化助力扶贫

——“这远比直接用金钱帮助他们更有意义”

传统文化正以现代人熟悉的方式走进生产生活。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也有新法子,她曾用竹编技艺带动20多个乡亲致富。竹编工艺成为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致富的一个工具,他们村80%的人住上了小洋楼,60%的人开上了汽车。

来自黑龙江的刘蕾是赫哲族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在代表通道上展示着由鱼皮制作成的精美的头饰、钱包、挂件。“我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过去,民族文化只能靠口耳相传,困难重重,”她说。如今,民族聚居乡已开始推广民族工艺品,打造民族旅游项目。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我们一定把民族文化更好传承下去,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快,”刘蕾说。杨昌芹也认为,“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应当深入挖掘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当地特色资源,这远比直接用金钱帮助他们更有意义。”

资料图:2017年,故宫展出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掀起看展热潮。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雏凤清于老凤声

——“不能盲目‘复古’、‘泥古’”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于弘扬之道,不少专家学者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

诸如“女德班”等引起争议,虽是极端个案,但也引人深思。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孙庆聚表示,传承传统文化要区分精华和糟粕,“有文化自信是对的,但是不能有文化自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霞也认为,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选择其与现代社会更契合的内容,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于民间、死于庙堂,只有和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谈及非遗时,雒树刚也表示,“非遗需要融入时代,融入生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如何在大学里成功英语作文 爱是作文500字 以排比开头的作文大全 写亲情的作文600字初中 写去哪里玩的作文 社会实践的作文 什么的眼泪作文500字 我和家人在一起作文 350字以上的作文 家乡的风景作文350字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关于吹泡泡的作文 忧愁的作文 西瓜介绍作文100个字 英语作文我的妈妈 快乐的假日作文 关于中国武术的作文 假期趣事作文350字 托福作文真题 关于一日三餐的英语作文 中考英语满分作文30篇带翻译 家用电器作文 母亲节帮妈妈做家务作文 10篇作文300字 中考英语作文加分短语 我爱我的新班级作文 自立自强高中作文800字 打女仆的屁股作文 关于学习生活的作文 作文大全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