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于雪棠:英语世界《庄子》“卮言”研究述评

2020-12-01 13:25:01
相关推荐

寓言、重言和卮言,是《庄子》独特的言说方式,历来歧解纷出,其中,“卮言”尤为学界所重,英语世界亦多有探讨。《庄子》的各种英译本及相关论文中,卮言的译法只有几种,大多遵从中国古代有影响的注疏。

19世纪有三位英国汉学家将《庄子》全译成英文。巴尔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是首译者,曾任职于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他没有将卮言译成对应的英文词语,而是译解其含义,根据郭象注和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突出了卮言“因物随变”的特点。剑桥大学汉学教授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译为“Goblet words”(高脚杯言辞),卮为酒器,古注如此。这一译法以其简洁形象、贴近原义而广为接受。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理雅格(James Legge)译作“Cup,or Goblet Words”。对《庄子》中与卮言相关的论说,理雅格主要依据成玄英、王雱及陆树芝的疏解加以翻译,在其译本的序言中一一列出了这些庄学要籍。

进入20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兹生(Burton Waston)的全译本最受学界推崇。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梅维恒(Victor H. Mair)的全译本偏重《庄子》的文学性,也颇有影响。华兹生沿袭了翟理思的译法,在《寓言》篇首段的脚注中解释卮言,强调其无穷变化的特点,源自郭象注。梅维恒将卮言译为“Impromptu words”(酒席间的即兴之言),也是基于中国古注。

此外,卮为何器,是古今本土学者都曾予以考辨的问题,英语世界的学者也有这方面的研究。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东亚系副教授傅云博(Daniel Fried)认为,卮是一种用于农业灌溉的尖底瓶,而非玉制礼器,其说详见论文《永不稳定的言辞:庄子的卮言及用于灌溉的尖底瓶》。

西方学者有其特定的学术传统和问题意识,遵从中国古代注疏之外,其研究视角必然会有别于本土学者。

首先,宗教因素的介入十分明显。翟理思在翻译“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时,直接把“天倪”译为“God”。天倪绝非上帝,这一译法赋予卮言以宗教意味。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系教授李耶理(Lee H. Yearley)所撰《道家的表述与说服:徜徉于庄子的语言类型》一文,从宗教伦理学角度对卮言进行了阐释,给予卮言极高的评价。在他看来,如何用劝说的方式展现一个超越我们通常理解的世界,是宗教伦理学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卮言才能令人信服地展现那个世界。此外,李耶理在阐释卮言时,将其与“天倪”和“天钧”两个概念相联系,提出一个新异之说。他认为卮言参与天倪(whetstone of Heaven,天之磨刀石)塑造万物的过程,天倪又被译成天钧(The potter’s wheel of Heaven,天之制陶旋盘)。磨刀石和陶钧都是通过控制暴力而生产出新的更好的形态,庄子以此为喻,凸显了他对精神提升的理解,也凸显了用以表现这一思想的卮言。这种解读是对《庄子》的过度阐释,以何种态度对待暴力是西方宗教学的一个话题,并非《庄子》讨论的问题,更不是卮言的意义。尽管这种分析明显有悖《庄子》意旨,却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经典对于解决西方学术问题的助益。

其次,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特别注重从论辩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说服听众或读者。西方修辞传统上一直被等同于“言说的艺术”(the art of speaking)或者“说服的艺术”(the art of persuation)。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英美学者在研究卮言时,特别重视论辩。从发生角度考察,强调卮言产生于论辩背景。从论辩过程角度考察,关注运用语词的技能。从论辩目的角度考察,关注卮言的说服力。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 C. Graham)指出:寓言、重言和卮言这三个术语是特殊的词汇,是由庄子在批评辩论时发展出来的。这一论断很准确,对研究《庄子》的言说方式及文本形态具有启示意义。葛瑞汉将卮言译为“Spillover saying”(流溢的言论),并加以解说:它可以自由地从一个观点转换到另一个观点,如果没有它,我们无法延长论辩或是生存。换言之,在他看来,卮言是论辩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言说方式。然而所谓“无法延长论辩”,《庄子》原文并没有相应的表述,这是译者添加的内容。关于卮言的目的及功效,李耶理认为,卮言是一种不同于其他逻辑性辩论的修辞形式,其作用是具有说服力,说服人们去思考甚至接受那些他们本以为是古怪、令人困惑或完全错误的思想、行为和角度。笔者认为,卮言虽然是在战国诸子论辩背景下提出的,但其意并不在说服他人,而是超越论辩,李说未能切中肯綮。相较而言,葛瑞汉的看法更接近卮言的特性,他认为道家并不想用词语揭示真相或现实,只是提醒我们语言的局限性,并以此来引导我们理解世上变化的角度和生活的真谛。

再次,西方学术传统还特别重视口头与书面语言的分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一书就论及这一问题。美国密歇根大学东亚系教授林顺夫(Shuen-Fu Lin)在《庄子内篇的语言》一文中提出,卮言是道家唯一的理想言说方式,指的是与心灵的作用方式一致的口述行为。卮言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而后转化为书面文字。他还进一步探讨了卮言作为书写结构与《庄子》哲学思想的关系。他认为晋代司马彪注云“谓支离无首尾言也”,辨识出了“卮”与“支”双关的意义,这就将《庄子》散文的形式与支离一词所描述的不正常身体形状做了类比,这是对内篇及全书其他很多部分书写风格的重要洞察。庄子是唯一一位尝试将其观念以相应的散文形式表达出来的思想家。

最后,作者、文本和读者是研究作品的三个视角。中国古代文论以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为代表,特别重视推原作者之意,重视对作者的研究,相对忽视从读者角度对文本进行探讨。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接受美学,突出了读者在建构作品意义过程中的作用。在对卮言的研究中,也能看到接受美学的影子,具体表现为探讨如何阅读卮言,发掘对读者而言卮言的意义。曾任教于美国多所大学的吴光明(Kuang-Ming Wu)教授在《卮言 寓言 重言——庄子的哲学方法论》一文中提出,卮言是这样一些言辞,它要求我们改变、被评价及变形,面对事物时绝对地聪敏与灵活。我们感到阅读时被奇怪地净化了,那些言辞的宣导功能使我们思考。它们的晦涩难懂不能归因于庄子的笨拙,而是因为阅读方式的错误。我们必须放弃创设方式(无方、无为),放松自身,并且让我们自在自为(悬解、天放)。然后,我们就能看到并理解。它们使得读者一遍遍地重读,直到停止思考而只用直觉去感受。

美国罗文大学哲学与宗教系王又如教授(Youru Wang)在《道家庄子和禅宗的语言策略》一书中,也从读者角度对卮言有所论析。他说:将卮言与其他普通语言模式区别开来的是,卮言包含庄子关于交流的认识,庄子认为交流是分享及参与,而不是传播信息或知识。庄子并没有什么特定的信息要传达,存在的—精神的唤醒或转化以及一种新的生活,才是庄子要与读者分享的。庄子只是想让读者质疑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卮言的目的是激发对自身的认知。曾就职于美国深泉学院的学者珍妮·拉普(Jennifer R. Rapp)在《比较诗学:欧坦克庇德斯、庄子与人类想象建构的平衡》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对于熟悉《庄子》的本土学者而言,英语世界中的相关研究,哪些比较贴近《庄子》文本之意,哪些明显偏离甚至与庄生之旨背道而驰不难辨识,辨其正误固然必不可少,但这并非笔者撰文的目的。如能借由海外汉学界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讨论,进而更多地了解中西学术的差异与交融,更深刻地认识自身,也更好地理解他人,岂不善哉!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庄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声明: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难忘运动会作文600字 母亲的教导作文 长大后的理想作文 美丽乡村作文500字 同桌的你的作文 描写长治的作文 学会坚持的作文 关于蒲公英的作文 从军日记作文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作文 《比》作文800字 坚强之花作文600字 家中趣事作文500字 我竟然可以作文600字 雅思写作小作文范文 一瞬间作文600字 只有一个地球作文 写小狗作文 我的家园作文 军训学到了什么作文 历届高考作文 什么什么的力量作文 善良是什么作文 观点类英语作文模板 我看到了幸福作文 端午节的作文开头 最快乐的事情作文 关爱为主题的作文 快乐的暑假三年级作文 母爱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