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们与恶的距离》:用辨证的思维看待一切事物

2020-12-09 19:25:01
相关推荐

12日晚,贾静雯在微博上晒出女儿梧桐妹毕业,与前夫的合影引来无数人关注,被许多人称为“世纪同框”。

贾静雯的丈夫修杰楷也十分大度,一切都以梧桐妹的成长为主。

当年,贾静雯和前夫离婚,争夺女儿抚养权闹的沸沸扬扬,贾静雯因此多出了许多黑料,以前的夫妻两人对簿公堂各执一词,闹的十分难看。

如今时过境迁,也因为有女儿的关系,以前闹僵的两人得以重聚,或许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也能淡化所有恩怨。

自从贾静雯离婚,又再婚后,她的影视作品逐渐减少,重心偏向家庭,后期能被人所知的代表作几乎没有。

但看到她这次上热搜,让我猛然间想到一个月前看过,今年华语剧口碑第一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剧情简介开篇是一个问句“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在剧中,因为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牵扯进来的每个家庭,每一件事情,都是在窥测人性,探讨事情的两面,用辨证的思维眼光去看,而人最怕的是自以为是。

死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剧中李晓明在剧院无征兆,无差别的杀人,9死21伤;而李晓明自己做完一切后,静待警察到来。

面对警察的调查,取证,他拒不配合,似乎一心等待死亡那一刻的到来。

直到两年后,一个叫王赦的法扶人权律师,接手了这件谁都不愿理会的案子。

王赦想要了解的是李晓明所作一切背后的根本原因,生而为人,面对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

这如同我们在现实中面对一些案件,媒体似乎理所当然的去关注每个案件加害者背后的一些原因。

剧中王赦痛心疾首的说: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要靠杀人才能抚慰人心,保障我们的安全。就算是真正该死的人吧,他也应该有跟我们一样的人权,这是人人生而平等,均等的权力。

关于是否废除死刑,我们国家有过许多讨论的声音,也有许多争议,在全世界范围内诸多国家在逐渐废除死刑,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关怀。

在中国对于死刑还有所保留。

自古以来,“杀人偿命”这句话似乎已经被众人认为是理所应当,在生而平等的人权中,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剥夺他人的生命,包括法律也只是作为一种规矩和惩罚手段。

如果废除死刑,对那些受害者一定不公平,对加害人也不一定会因一次的宽恕,就让他们痛改前非。

所以死刑必许存在。

可死刑存在的意义除了是一种惩治手段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剧中王赦已经告诉我们,每一个案件背后不是单纯的一个原因引起的:真的认为是杀人游戏,或是李晓明的家庭出了问题,就是李晓明犯案背后的原因吧?难道说真的把他杀了,一切就会没事吗,你内心的伤痛能抚平吗?

是啊,死刑只是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即便还给被害者家属一个安慰,对抚平伤痛有一定作用,但下一次出现一个同样的罪犯怎么办?

王赦所求的是每个案件背后真正可以令人思考并做出相应措施尽量避免下次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赋予死刑更深层的意义。

一死而已,十分容易,但这个“死”,除了彰显正义,抚慰伤痛,更重要的是我们该从每一条生命,每一个重大案件中吸取教训,完善社会措施,法治理念条文,这或许才能让“死刑”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可惜剧中的王赦依旧在努力,前路茫茫;现实中中国的法治和人们的理念更该不断前进。

媒体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在“李晓明无差别杀人案中”受害者之一宋乔安正是一家新闻媒体的总监。

这部剧很有意思的一部分是每一集的片头都会出现与这一集相关主题在网上的一个讨论。

网络媒体发展到今天,我们只要有网络就能尽知天下事,同样因为网络,我们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

面对如此重大的杀人案,各家媒体争相报道,早就铺天盖地了,每一次有关李晓明的消息,底下的留言无一例外是要尽早处决他。

作为辩护律师的王赦,对案件的每一点进展,每一次探访,都在媒体的关注下。因给十恶不赦的李晓明辩护,他被民众谩骂甚至泼粪。

演变到最后,王赦的家人不理解,怀孕的妻子被骚扰至流产,妻子害怕失望之余,命令王赦如果继续为死刑犯辩护就离婚。

应思聪因为太沉迷写剧本,到幼儿园找小朋友配合,结果被家长们以为“挟持人质的神经病”为由,惊动了警察和媒体。

媒体争相报道,后来得知应思聪此前是一个得过大奖前途无量的新人导演,更加用吸引人眼球的标题和爆点大肆宣扬,让应思聪受到更大的刺激,他的家人由此受到外界异样的评价和眼光。

李晓文以为编辑者被赋予最高的使命是:编辑才可以让观众看到世界全貌。

但李晓文不知道的是有许多编辑在工作之后慢慢为了市场,为了观众,为了收视率,为了不被公司裁掉等等一系列的原因,用所谓的数据或民意来给自己和团队限定种种的框架,报道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或爆点。

所以李晓文对送乔安步步紧逼:你们拿被你们自己践踏的媒体权,任意断定人,观众只有七岁智商。所以可以怪老板,怪收视率,怪观众,怪环境……你们可以随便贴别人标签,你们有没有想过,你在无形之中也杀了人!

媒体不仅仅杀死的是李晓明一家,它也杀死了应思聪的梦想,杀死了王赦那一瞬间对法律坚定而公正的信仰。

“你们都希望他死,大家都希望他死,舆论媒体也希望他死,但民主法治是用来讨好媒体,讨好人民的吗?这算什么民主法治国家!”

媒体杀人往往是无形的,他们手中的笔和所谓的媒体权,甚至比剧中李晓明手里的枪更锐利也更残忍。

人血馒头的事情说过不止一次,可生活中人血馒头的事情屡见不鲜,观众的眼睛从来不是雪亮的,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正直和自律,但是被条条框框束缚,自以为是的媒体人不胜枚举。

继而导致了大部分观众根本没有拥有“雪亮”眼睛的机会。

加害人家属就应该承担相应的道德谴责吗?

剧中因李晓明的举动,把他的家人一起带进了无尽的深渊。李晓明以为自己不配合调查,不接受任何人的探访,就会和外界的家人撇清一切关系。

李晓明的四口之家,在没有出事前还算平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

出事后父母卖了房子和店铺,想把钱赔偿给受害者家属,可他们的举动只是九牛一毛,后面等着他们的更是民众和媒体的纷纷指责。

他们似乎做什么都是错,似乎连每一次呼吸都变成无可饶恕的罪恶。

“九条人命,你们是怎么教育儿子的?你们事先知道吗?亲自关系不好吗?下跪是发自内心的吗?下跪的举动是不是有人指使你们的吗?下跪不能换回九条人命!”

他们只好躲进小破屋内,锁好门窗,用报纸封好窗口,不透一点光亮,进出戴着口罩,生怕被人认出,隐姓埋名苟延残喘。

当宋乔安得知李晓文的真实身份,让记者跟踪她找到了她父母的住处,故意曝光。

“我哥是杀了很多人,但我跟我的家人,连活下去的权力都没有吗?”

“我儿子有活下去的权力吗?”

这一刻的宋乔安再一次利用了她的媒体权来报复杀死她儿子凶手的家人。

她的心中有一丝复仇的快感,更多的还是一种难以表达的痛楚,但是就在前一刻她的复仇的恶念占据了上风。

如果,李晓文和她的父母,没有撑过所有人的攻击,被这最后的一根稻草压垮,宋乔安是否该承担“杀人偿命”的处罚呢?

所谓“祸不及亲人”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属于说说而已,许多人意识到“一人做事一人当”但真正遇到哪怕是路人都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何况是与被害者相关的人。

可是,加害者的亲人做错了什么?他们如果参与加害行为有法律制裁,他们没有教导关爱亲人,致使亲人犯错,他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亲人,生活蒙上了阴影。

除此之外呢?被害者家属所有的仇恨都能理解,但其他不相关的人又有什么资格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们的不当失职,甚至对他们嗤之以鼻?

标签化,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部剧中,处处都是“标签化”的体现,宋乔安一家因为失去儿子,变成了受害人家属;李晓文及父母变成了加害人家属;应思聪因行为过激被认为是神经病;王赦是许多受害人家属和民众眼中的混蛋律师。

他们每个人都为这个标签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正如前文所说,因为这件凶杀案,他们都被牵扯进来,而且各自有了新的身份标签。

这部剧的制片人和编剧曾说,剧中的核心精神是想“去掉标签”,所以最后李晓文和她的家人,勇敢面对受害者家属,努力做着一切补偿,请求原谅;宋乔安为代表的受害者人群也在解开自己的心结,摘掉“受害者”身份;应思聪可以慢慢的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这部剧的结尾似乎一切都结束的同时又代表着无数的新生,而那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始终没有交代。

在无数人注重标签,人设的今天,有多少人想过,一旦打上某种标签,就会想当然的对人事物产生一个固有的印象,在这个印象下进行一系列的评判和回应?

回到本剧最开始问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我们有答案吗?谁有标准答案吗?

好人或坏人不也是标签的一种吗?人性也不只有一面。

菲琳依诺

与你一起探讨影视经典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沙滩上的童话仿写作文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范文10篇 浓情端午作文600字 0分作文被北大录取 什么让我成长作文600字 在什么中成长作文500字 我的初三生活作文600字 我的读书故事作文500字 甜甜的回忆作文600字 这也是课堂500字作文 跨过那道坎作文600字 我的读书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六一作文450字 快乐六一作文150字 路在脚下作文600字 我懂得了感恩作文400字 什么的快乐作文600字 在快乐中成长作文600字 记忆里的芬芳作文600 印象深刻的人作文500字 有一种失败叫成功作文 我的初一生活作文600字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作文 初二优秀作文600字大全 说说我自己作文600字 介绍一本书的作文400字 成长中的烦恼作文600字 美丽的瞬间作文400字 快乐的六一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