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终不悔为国为民 攀高峰只争朝夕——来自科学家们的动人故事

2020-12-14 08:55:02
相关推荐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近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科学家爱国精神着重阐述。他强调,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众多科学家将人生理想融入奋斗中,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只争朝夕,留下许多动人故事。

热爱科学,但更爱祖国

1950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在美国一位化学泰斗家中,师生展开一场倾心长谈——

“我对贵国目前的落后情况确信不疑。你若回到那里,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是相当困难的。”导师哈弗尔德说。“虽然我的祖国满目疮痍,但一个爱国者是不会嫌弃祖国的。”学生说。

回到祖国,学生成为现代理论化学研究的奠基人,培育了一批化学名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时隔60余年,似曾相识的一幕再次上演。

2012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格里姆彻对面前的中国青年再三邀请,希望青年留在她的团队。青年却婉拒恩师:“我的祖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迫切地想要参与并见证变化,与祖国一起成长。”

解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探索如何对目的基因进行“关闭”“恢复”和“切换”等精准“手术”,在世界上首次揭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回国不足8年,青年就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在艾滋病病毒结构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方面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

他是黄志伟,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志伟带领学生翻阅学术杂志(2017年4月27日摄)。新华社发

创业不易,回国一切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建学科……在争分夺秒的国际科研竞争中,黄志伟重新搭建了“战场”。

早上7点准时上班,直至深夜结束工作,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除夕也在实验室度过……这是黄志伟的科研节奏。他说,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处于追赶阶段,等不了、慢不来,也停不下。

受黄志伟的邀请和感召,10多位学者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回国到哈工大,立志闯出一番科研事业。

这样的故事一直在发生——受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邀请,一批科学家从海外回到吉林,致力于前沿交叉学科研发;年过花甲的奉向东在海外屡获大奖,却回到江西钻进泥土里,建设了超万亩的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示范工程;在国外拥有独立实验室的胡海岚回国后,扛起了我国系统神经科学领域的大旗……在他们看来,学得本事,本就该投身报国。

国家所需,就加紧突破

为加紧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两个关键有效载荷的攻关,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智及团队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2017年,我国开始加紧开展引力波探测研发,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正式启动。2019年8月31日,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完成在轨测试任务,项目立即进入“太极计划”三步走的第二步。

这意味着,王智团队要不断研发提高载荷性能。他们时常忙到没时间好好吃饭,泡面、饼干成了主食;项目论证需要随时出差,不少人把行李箱放在办公室,随时拎包随时出差……

团队承担的任务指标要求几近苛刻。比如,超稳望远镜稳定性要求是1皮米(相当于1米的一万亿分之一),而国内常规的望远镜稳定性要求是0.01毫米。“这样的精度在过去几乎没有,压力大时会让人有想大哭一场的冲动。”王智说。

9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智(中)和团队成员朱俊青(左)、于涛调试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只要人不倒,就要加油干”。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大家总是步履匆匆。所里承担了神舟系列、天宫系列、火星探测器等国家项目,任务重、时间紧,许多项目都是倒排工期,延误一天都不行。“我们也想正常休息,但我国光学领域与国际先进相比差距大,想追赶、赶超,靠正常节奏肯定不行。只能比别人少睡觉,多投入。”副所长张学军说。

紧迫感与执行力时刻伴随着科学家前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军带领团队立即加紧攻关,研发出全自动消毒装备支援一线。洪灾侵袭下,东华理工大学组成“科技防汛博士团”赶往重灾区江西九江永修县,将自主研发的灾害精细探测技术投入使用。“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顶上!”许多科学家这样说。

使命必达,沿着先辈的足迹出发

九月的一天,阳光照射着西沙海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浴阳从海面探出头,阳光把他的脸晒得黢黑。

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在南海建成了世界最大珊瑚礁生态保护示范区。对主攻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张浴阳来说,他的任务是每年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南海岛礁“种”珊瑚。

下潜到深深的海底,用手将珊瑚幼体固定在苗圃上,作业4到6小时后回到船上继续做研究,第二天再下海……十几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活,他要这样度过。

在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浴阳结束水下工作后出水(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尽管经验丰富,还是有意外发生。2019年的一天,张浴阳提着装珊瑚的篮子在水下行走,发现迷路时他已经偏离了近200米。氧气耗尽,他不得不从18米深的水底直接上浮,导致身体受损。可恢复后,他又提着篮子下海了。

珊瑚的生存条件很苛刻,种珊瑚总是面临失败。“我们有耐心,失败一次,就改进方法再来一次。”张浴阳指着一张图片说,他们最早种植的一批珊瑚已经近一米长。

漂泊在海上,孤独时刻伴随他。有信号时,张浴阳会给孩子发视频;更多时候,他都伏在时而晃动的桌上看文献、写报告。“珊瑚可以保礁护岸,对我国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他说,20世纪60年代,老一辈的科研人员从小舢板起家,在广阔的南海印下了孤独的足迹,更激励着他和同事们坚守,潜心研究。

在全国各地,众多的“张浴阳”活跃在科研一线。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高级工程师梁跃龙毕业后钻进大山里,30余年来专注于完善生物资源库,有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被他拒绝;华中科技大学一群科学家在防空洞改建的实验室,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一次次将万有引力常数G值推向新的测量精度……

老一辈满头白发,新生代逐渐成长,唯一不变的是初心与传承。他们的目光所及,意志所在,使命必达。

记者:陈俊、褚晓亮、孟含琪

参与记者:杨思琪、荆淮侨、姚子云、朱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雨过天会晴800字作文 聆听时间的声音作文 最难忘的一件事英语作文 热闹的街头作文 不要好高骛远的作文 成长回眸作文记叙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500字作文 感恩之心的作文 写语文老师作文 初三考试作文题目大全 我的家乡宣化作文 参观文庙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700字初中 加油中国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一天 二年级作文我的好朋友 关于三观的作文 辛苦的老师作文 感恩老师的作文结尾 五十年后的我作文 变化作文500 珠穆朗玛峰的作文 语文作文三年级 学校运动会作文 我最爱的一本书作文 长城作文英语 保尔柯察金作文 看荷花的作文 窗外作文650字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