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兔儿爷与中秋节 老北京兔儿爷的来历

2020-12-15 15:30:01
相关推荐

以前老北京人过中秋节,祭月是主要民俗活动之一。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户户都要在庭院里摆一张八仙桌,摆上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等供品祭拜月神。瓜果、月饼好理解,那毛豆枝是干什么用的呢?那是专门为“兔儿爷”准备的。

“爷”是旧时代对地位尊贵者的敬称。每逢中秋,请一尊泥塑的“兔儿”恭而敬之地“供”起来。这兔儿,可不是凡间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玉兔,所以被尊称为“爷”!兔儿爷是北京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同时也是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

兔儿爷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而且,插在头盔上的野鸡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俏皮话儿:“兔儿爷”的翎子——单挑。

老北京南城兔儿爷的种类最多,有泥塑的,布做的,纸做的,木头做的……一般泥塑的比较多,形态各异,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不等。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此外,还有“吧嗒嘴儿”的兔儿爷,空腔,上唇是活的,中间系上线,扯动线头,兔唇乱捣。总之,种类繁多,不一而足。人们为了让兔儿爷有个圆满的家庭,还给兔儿爷“娶”了个兔奶奶,也请到了供桌上,让他们夫唱妇随。

旧北京,有以此为业者甚众,每逢农历八月,便设摊于街头,成八月节节日一景。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地,都有卖兔儿爷的摊子。前来买兔儿爷的大人小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回忆起那时满大街兔儿爷的时光,曾深情地说:“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孩子们都得买兔儿爷,大家都觉得要是连兔儿爷都不买那还怎么得了?”

自明末出现之后,兔儿爷迅速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清朝,清政府不仅没有破坏汉族祭月的传统,反而继承得相当虔诚,皇家后宫的祭月活动更是郑重其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也没忘记拜月祭兔。清代宫廷把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祭兔却没有这么庄重规矩,突出了赏玩性质。百姓把玉兔称做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非常亲切。到清末时期,兔儿爷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儿童的玩具。清代诗人栎翁《燕台新咏》曾写“兔儿节”一诗:“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民国时期,虽然又改朝换代了,但祭拜并玩赏兔儿爷的风俗仍在延续。即使在日军侵华期间,兔爷儿依然盛行。

那么老北京人为什么要在八月十五供兔儿爷呢?这里有一段传说:说有一年北京城忽然闹起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到处是哀嚎之声。月宫仙子嫦娥在天上看到了这个惨不忍睹的场景,十分不忍,就派身边的玉兔儿,下到凡间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挨家挨户给人们送药丸儿,这药丸儿有红的也有白的,吃完病就好,这红白药丸后来就演变成了中秋节吃的“自来红”和“自来白”月饼。

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小贩,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扮,一会儿又变成妇女。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鹿、狮子、老虎,这下儿比走路快多了,走遍了京城内外,救了更多的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和感谢玉兔的恩德,就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骑虎的,还有骑狮子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他,摆上好吃的瓜果和毛豆,用来酬谢他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

现兔儿爷境况可大不如前了,已成了稀罕物。即使在中秋节期间也很少见到兔儿爷的身影,只有在部分工艺店里还能偶见。孩子们也渐渐地不知道兔儿爷是什么了。尽管如此,兔儿爷那美丽的传说故事和生动可爱的形象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去。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在他们单纯而清贫的童年记忆中,兔儿爷永远是隆重华美的。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候,著名书法家启功老先生得知要选奥运会吉祥物的消息,竟然毫不犹豫地说:“如果要我投票,我就投兔儿爷一票。”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祁老爷子想到他的子孙“将要住在一个没有兔儿爷的北平,随着兔儿爷的消灭,许多许多可爱的、北平特有的东西,也必定绝了根!”老北京人对兔儿爷的情结可见一斑。

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泥塑的“兔儿爷”,他影响到了北京人生活的诸多层面,在兔儿爷身上不但体现了北京戏曲、节日生活等民俗文化,还体现了老北京人的精神。兔儿爷众多的形象中,以骑虎的形象最为典型,因为老虎的凶猛正衬托了兔儿爷的神通广大,它虽属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不过也表现出了老北京人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的态度。尤其是将兔儿爷视为神,又当作玩具,“将祭拜与赏玩有机结合”,也只有北京文化,那种经历过富贵奢华,也体验了没落苍凉之后的顿悟,那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大风雨之后的洒脱,才能产生的一种将权贵甚至神祗,融合于实用主义、生活主义的态度。可以说,兔儿爷是北京文化的代表,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包饺子的作文 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 与什么同行作文 有趣的事作文400字 亲情作文600字初中 mydream英语作文 个人成长类作文 梦想作文800字高中 三年级作文日记300字 三年级作文题目有哪些 泡温泉的作文 心得体会300字作文 开在心中的花作文 作文过春节 我的卧室英语作文 关于志向的作文 四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梦想起航作文 战胜自我作文 记事作文300字 我喜欢的美食作文 迎新春作文 拉肚子作文 英语中考满分作文 成长类作文素材 观后感800字作文 雪作文400字 春节作文450 一件事作文400字 春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