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殊途同归 孔子 孟子 荀子的人性论

2020-12-20 13:20:02
相关推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孔子并未明确说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孔子说的是“性相近”,而“性本善”实则是孟子的经典理论。

其次,我们来看看荀子。荀子虽然和孟子同为儒家了不得的大思想家,与激情澎湃的孟子相比,荀子更像是战国时期的“鲁迅”,说话一针见血,还一点都不客气。春秋战国时期有名思想家们,比如惠施、墨子、孟子、庄子等等,荀子几乎都略显尖锐地“点评”了一遍。虽然荀子也尊崇孔子,但是对于以孔子继承人自称的“孟子”,荀子当属“点评”最多的,看上去颇有针锋相对的意思。比如,孟子提出性善论,而荀子则有他的性恶论。但即便是这样,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孟子、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不难发现,二者学说有共通之处,即都在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至于我怎么看待人性本质?如果非要选一个立场的话,我选“站中间”,也就是“孔子”的性相近。荀子性恶论的深刻,与孟子性善论的良苦用心,在我看来,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和精妙之处,我无法抛却二者中的任何一位,而孔子借“性相近”强调的“习相远”,恰好是性善论和性恶论之“殊途同归处”,亦是三位先贤关于人性学说的“共同点”。这是智慧的结晶,亦是我认为体味三位先贤关于人性观点时最需要吸收和理解的精华。

为了进一步体会荀子、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殊途同归于“孔子”,即都在强调教化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先分别来看看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观点上的良苦用心,而后再结合孔子“性相近”,探讨他们共通之处。

1、孟子性善论强调后天教化---听起来讨喜,实则严格

先来说说孟子性善论。我们知道,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也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端。在孟子的观点中,这四心以“恻隐之心”为首,也就是“不忍人之心”,而“不忍人”更多源于孔子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爱人。由此种看来,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孟子继承孔子学说的体现之一。

因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生来就有这代表“善”的四心,所以人性本善。听上去是不是极其舒畅?还真是,但是这并不代表,孟子不严厉。

前方高能,“人性本善”其实更多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孟子的目的,还是在于表明后天教化的重要性。孟子提出,人若在后天生活中不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时刻自律,修养自己的德行,就会让这代表善的“四心”被蒙蔽。

四心被蒙蔽是什么后果?直观来看,就是沉溺欲望,人变得越来越坏,而就孟子的学说观点来看,人就沦为“禽兽”了。

因为孟子提出,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这“四心”,一旦人的“四心”被遮蔽,那么人就“走”在变成“禽兽”的路上,完全遮蔽之时,可不就是“衣冠禽兽”吗?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孟子是很严格的。先给我们一颗糖吃,告诉我们不要怕,我们本性是善良的。然后就开始严肃了,来一个“强转折”,告诫我们,本性善良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如果在后天没有好好接受教化,不能时刻反省,修身养性,随时都可能成为“衣冠禽兽”,

所以,孟子之性善论确实听起来讨喜,但是更加严格,他强调的,更多不在性本善,而是用性本善来突出“后天教化”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孟子之性善论其实也是用心良苦的。

2、荀子:本能中有发展恶的特质,可在后天教化合理控制

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可能看上去不那么讨喜,但是深入了解之后,你会发现,荀子更“直接”,他观点里的“本性”,属于近乎本能一样的存在。什么样的本能?就类似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水的本能。

荀子通过观察表明,万物生来便会在不自觉中尽可能满足自己生来就有的欲,比如口腹之欲。而人类社会有礼义,因为礼义的存在,人类社会才得以井井有条。这里还是用“口腹之欲”来举例子,比如在“吃”这个问题上,受到人类社会礼义教化的人,即便是想吃,但是也会首先考虑,就当时的“礼义”之下,该不该吃,吃多少,然后再去适度地“吃”。正是因为这种“适度”,人类才得以脱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社会这个大集体才能稳步前进。

如果没有后天教化作用帮助人们将“礼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个时候,人的本能将没有限制地发展,于是,正常的口腹之欲,变成了“贪食”,因为“贪食”,便会为有限的食物争斗,争斗、尔虞我诈将纷至沓来,这是人生来之欲无限发展的结果。由此,荀子基于人的本能不加节制会衍生“恶”的后果,于是,便有了性恶论一说。

荀子此处并非说人的本性为“恶”,而是说人生来的“利己”(有多种表现,如口腹之欲)之欲,如果不加节制,放任自流,将衍生出“恶”,于此,荀子顺势强调“后天教化”的作用。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荀子认为表明,本能中有发展恶的特质,这种“恶”,可在后天教化合理控制。即荀子之性恶论亦在强调后天教化。

3、在人性上,孟子、荀子殊途同归于孔子

通过上面的议论,我们知道,孟子虽然指出人生来就有代表善的四心,但亦用这四心将人与禽兽区分开。孟子指明人若不在后天教化中好好学习,修身养性,抑制自身在复杂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欲念,四心就会蒙蔽,人在私欲之下会无限靠近甚至成为“衣冠禽兽”。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性善论,最终强调的,还是后天教化。

而荀子就更加直接了,他直接指明人生而有欲,这种欲(如口腹之欲等),如果不加以节制,让其肆意发展的话,就会让人无论是在心性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呈现“恶”的特质。因此,荀子指明,人需要在后天的教化中学习“礼义”,以此化性起伪,抑制利己天性,继而维系社会的和谐关系。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荀子、孟子在人性观点上看似对立,但就二者提出性善性恶的目的来看,实则殊途同归。结合孔子关于人性的议论,深入推敲一下,其实孟荀在人性观点上的“汇合点”,与孔子之“性相近,习相远”有关。

孔子说“性相近”,继而引出“习相远”,实则是在强调后天教化的作用。孔子表明,人之性生来都差不多(现代学者一般直接说人生来即善,个人觉得不算太严谨,但是孔子和道家老子一样,有‘性本善’的趋势,所以直接翻译人生来即善,也不能说错。就本文论题来看,将‘近’作‘相近’来理解更合适一些),而人在后天的学习以及接受教化过程中,会渐渐走向善,或者恶,于是原本差不多的两个人,到最后可能有天壤之别。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之“性相近,习相远”是在强调后面的这个“习”。

言外之意,荀子也好,孟子也罢,甚至是孔子,他们三位都在表明,要想成为人类社会中“善”的存在,就要把握好“教化”作用,让人在后天教化中对维系社会安定之“礼”达到心领神会的高度,继而能够时刻抑制自己的利己之“私”,提升道德修养,并进一步维系社会秩序稳定。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关于对“教化”的强调,孟子以“性善”开头,荀子以“性恶”烘托,而孔子则用“性相近”引入。孟子、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看似对立,实则在目的上殊途同归,二者更多是以孔子“习相远”为基础,以各自的方式强调教化。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喜欢请点赞关注哦。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颜小二述哲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挫折成功作文 意外的发现作文600字 德语作文我的家乡 观察大自然的作文 学乐器的作文 二十年后的我初中作文 秋天的风作文300字 探险之旅500字作文 小学生作文未来的我 以感恩写一篇作文 家风家训作文1500字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300字三年级 团结就是力量作文500字 关于灯笼的作文 关于写家乡习俗的作文 龟兔赛跑300字作文 生活是自己建造的作文 作文素材摘抄大全 第二次 作文 描写白洋淀景色的作文 初二事物说明文作文600 第一次竞选班干部作文 五年级森林防火作文 那儿真美丽作文600字 人生的意义作文 收获作文300字 我学会了画画200字作文 未来学校作文 作文素材分析 文明伴我行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