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有为与无为的哲学思辨

2020-12-24 07:25:01
相关推荐

“有为”、“无为”问题,关系到哲学理论、气功修炼、管理科学,关系到如何正确对待传统观念,如何正确应用、解释古典哲学符号无极图,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

一、气功修炼重在“得道”、“道”即客观规律,即正确的哲理,因此“有为”、“无为”也离不开哲学

“有为”与”无为”,同“有欲”与“无欲”,“有情”与“无情”,“有私”与“无私”,“有法”与“无法”一样,属于“有”与“无”的问题。“有”与“无”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尤其在古典哲学、气功哲学论中。老子最早提出了“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和“无为而治”,“无”“有”问题既涉及物质观,又涉及规律观,即认识论和方法论。所以“无”“有”问题解决了,相关的一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要确定什么叫“有”,什么叫“无”,走出概念不清的混沌状态。绝对地讲,客观存在便是“有”,不存在便为”无”。那么,世界是客观存在,是“有”,不是“无”。“有”生万物,“无”生不出“有”,不可能“无”中生“有”。即使说是“上帝”创造了本无的世界,那么也首先得有“上帝”,首先得有“有”,提出“有生于无”其实是一种误解,是把某些“有”当成“无”了。

相对地讲,“有”可分两类。一类是无形无象看不见的,如能量、信息,或者是虽然有形有象但肉眼看不见的,如原子、电子,便看成“无”;另一类是有形有象并且肉眼看得见的,便称为“有”。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谈论“有生于无”、“无生生无无不生,有化化有有亦有”。这样解释方是科学的。

解决了“无”“有”,则一切“无X”、“有X”也就好解决了,“情”、“欲”“私”、“法”、“为”无不是绝对的有情、有欲、有私、有法、有为与相对的“无情”、“无欲”、“无私”、“无法”、“无为”的一体。“有”为阳,“无”为阴,既承认阴,又承认阳,オ是太极两点论,再承认阴阳合和,阴阳结合才是真正的无极图观点。

二、再来具体地讨论“为”、“有为”与“无为”

首先还是要弄清概念。从自然性而言,即把人只当作与动物完全一样的自然人(不具有社会性和思维特征)来看,人与天(自然界)是一致的,天人可以相通,可以“合一”,人与天皆可以以“动”为“为”,为“有为”;而“静”则为“无为”。这样,“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佛家看到了动,看到了变易的绝对性,所以才提出“空”,“空”便是说一切无不变动,因而不要执著。当然这是片面的。《周易》既承认变易,又承认不易(不变,不动),这オ是全面的。但“动”是绝对的,“静”只是“动”的特殊状态,在一定时空中可以把“动”看成“静”。

你躺着“不动”,是与自身、床、地相比较而言的,没有位移,但是你“坐地日行八万里”,你实际上随地球在“日行八万里”呢!何况心、血也在动呢。其次,万物无不既动又静,练静功也是外不动而内动,“内气”在动呢。动和静时时刻刻在转化中,动极生静,静极生动,不会永远动或永远静。因而动静这对阴阳论,绝对的“有为”与相对的“无为”的结合才符合实际。

从社会性而言,“为”可分为两类:接意志所作的行为是“有为”,不接意而“随其自然”的行为是“无为”。

但是,严格讲,“为”便是人的行为,生理系统的自然运化不能称为“为”。人的行为基本上、绝对地受人的意志支配,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有“下意识”“无意识”的行为。“有为”是绝对的,“无为”是相对的,如练“无为”功的人,首先就有“无为”的意志,因此他的一切“无为”本身便是受“无为”意志支配的。练“无为”功的人也是从练“有为”功开始的,练“无为”功的人坐下来练功本身便是“有为”。练功开始无不要经过调身调心调息之类诱导入静过程,只是功夫高的人所需时间短一些罢了,这都是“有为”。只有进入“无人无我”境界时才进入“无为”状态,而出定收功就又进入“有为”状态。

因此“无为”“有为”具有相对性。实质上都是“为”,为即“有为”。但提出“无为”的目标是很好的,它要求人能达到自动自然地按道行事的境界。不过,这只能是一个理想目标,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达到。

孔子六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能做到而已,因为任何人也不可能彻悟一切之道。因而这是可以追求并局部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在实现之前,只能是自觉与自动相结合,“有为”与“无为”相结合,但应该也可以争取增加“无为”的成分。达到以后也是绝对的“有为”与相对的“无为”相结合。“无为”不是无行为,不是不受“心”指挥的行为,本质上仍是“有为”。

既承认“有为”,又承认“无为”,是太极两点论,“有为”“无为”相结合,是无极合和论。

三、从气功修炼讲

练功本身便是“为”。与常人的“为”如经商相比,练功可以称“无为”,不为常人所为,但却为了常人所不为。人人都是既“有为”又“无为”的,只是为与不为的内容不同罢了。何况练功者除练功外也得谋生,为常人所为,否则无以生存,怎能完全“无为”只练功呢?

若以“有欲”、“无欲”作为“有为”“无为”的标准,那么人人皆有欲,无人能无欲,只是所欲不同罢了。练功者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常人的某些欲望,如性欲、物欲、名欲,但却有超乎常人的欲,常人没有的大欲,甚至是完全虚妄的妄欲。没有欲便没有练功的动力。最低想消除病痛,脱离苦海,高一些想出功夫,长寿,最高的想长生不老,成仙成佛,进天堂佛土,弘扬门派,创立大业也是与常人一样的成就事业之欲。“愿有多高,功有多高”。功要高,愿就要宏,宏愿者大欲也。练功中要“只讲耕耘,不求收获”,要无欲——“无为”,但这是为了实现大欲,以“无为”求“有为”,潜藏着超乎常人的极大之欲。

若以“有情”、“无情”作为“有为”“无为”的标准,那么人人皆有情,无人能无情。只是情有不同罢了。练功者可以减少乃至消除某些常人之情,但却不能没有情。戒律规定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对师长、父母的尊敬、孝敬应该出于真情。没有热爱门派、热爱气功之情也练不下去的。老子出世,是只为自己的私情,佛陀普渡众生是为社会的豪情。人人都是既有情也无情的,练功也不例外。

若以“执着”“不执着”作为“无为”“有为”的标准,那么人人都是既执着又不执着的。只是执着、不执着的东西不同罢了。佛陀从空的观点出发反对“执着”,提倡“不执着”,但是执着于“不执着”本身便是一种执着、负执着。真正“不执着”,还应该不执着于“不执着”。练功者可以少执着或不执着于常人的追求,但顽固地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如执着于练功。执着于“无为”也是一种“执着”。没有执着的追求,就不会有练功的动力、毅力。之所以“练者如牛毛,达者似麟角”,便是多数人不执着,浅尝辄止,遇难而退。

若以练功中“有念”、“无念”为“有为”、“无为”的标准,那么练功中有念与无念是结合的。“以“一念代万念”,灭万念是“无念”,“一念”是“有念”。执着一念,才能“代万念”,オ能“完全”忘念,进入“无人无我”境界,但“无人无我”的静定境界又不同于死去或睡着,其实还有朦胧之念。佛陀提出由“观想”而进入“非想”界后还要进入“非非想”境界。“观想”是“有为”,“非想”是“无为”,“非非想”是非“无为”,是“有为”、“无为”统一的最高境界。从“非非想”出来便又转入观想有念。整个练功过程以念开始以念终,中间“非想”“非非想”交替进行。绝无单纯的无念“无为”。

若以“有法”、“无法”作为“有为”、“无为”的标准,那么练功总是“有为”“无为”相结合的。佛家讲“空”,认为“一切有为法,皆为虚与幻”。但是他们却有六妙法门,没有妙法便进不了门。如来临终留下遗言“以法为师”,至死不忘法,并未把法当成虚与幻。道家南宗师祖批评有些人只看到后来的“无为”而看不到以前的“有为”。就是入门并列了“无为”阶段之后,到了可以“无法”的阶段,可以一上坐便入静入定的阶段,他还要上座、结印,他不能丢了基本的入门之法,而且他又在创造“无为”大法。“无为”也是法。

若从“自主调控”、“自动调控”作为“有为”、“无为”的标准,那么也是“有为”“无为”相结合的。按法修炼,功前功中带着意念修炼是自主调控,是“有为”,功中随其自然而忘法,功前也无意念是“无为”,但是,“意”与“念”不同,“念”是“今”之“心”,是即时意念,“意”是“心”之“音”(信息)),是常时意念。练功之时可以没有一时之“念”,但绝不会没有几天前,几月前,几年前的潜在之“意”。

总之,不论从哪个角度看,练功都是“有为”、“无为”相结合的。只是“有为”、“无为”的内涵与常人有所不同,“有为”、“无为”的成分比例应有变化,“有为”“无为”既交替又转化还融合罢了。

只有既运用太极两点论观点,又运用阴阳合和论观点,才是无极图观点,才能正确地批评地继承传统观念。另外,两点论要配合重点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或侧重于“有为”或侧重于“无为”。

由于我们根基浅薄,论述中肯定有不少错谬,欢迎有识者批评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成长作文3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 反省作文 秋作文 景色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300字 那一刻我长大了免费优秀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小学生写人作文 初三生活作文 童话作文400字 有关读书的作文 好习惯作文 传统节日的作文 小乌龟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 写花的作文 作文例文 采访作文 高三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二年级 作文《难忘的一天》 包饺子 作文 我的同学 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00字 描写大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