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武志红:跟着感觉走 成为你自己

2020-12-24 13:30:02
相关推荐

文/学乃身之宝

作家高铭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苹果的味道”:

一个男人,失踪了近一个月,家人和亲戚们都找不到他,最后撬开他的家门,发现他竟然光着身子在家里安静地待着。他在用自己的方式闭关。

他闭关的方式是切断一切与外界联系的方式,把自己锁在家里,目的是慢慢找回自己真实的感觉。在闭关前,他会把一个新鲜的苹果放在冰箱里,等闭关结束后,这个苹果就是他的奖品。因为经过闭关后,他的感官会全部打开,然后打开冰箱吃这个苹果时,会有奇妙的感觉,那感觉才是苹果的真正味道。

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的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把味道就跟冲击一样传向嘴里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

从这段描绘中我们看到,真正的感觉会给人带来极致的美妙体验,因为那是我们和另一个“存在”建立真实关系的产物。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很难体会到那种真正的感觉,因为我们的感觉经常被破坏掉,这也是很多人无法按照自己想法、尊重自己感觉,活出自己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文章,我就从心理学角度说说我们该怎样尊重自己的感觉,聆听自己的内心。

1.外部和内部评价系统,是认识自己的两种方式

我们常说要认识自己,其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二是通过自己认识自己。

武志红老师称其为外部评价系统和内部评价系统,具体来说就是: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也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这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太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心,这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也就是说,使用外部评价系统的人,他们做事情容易忽略自己的感觉,更多使用头脑层面的思考。就像那些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努力学习的孩子。使用内部评价系统的人,他们做事时,特别尊重自己的感觉。就像那些为了自己学到更多知识而努力学习的孩子。

可见,这两种评价系统不仅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更是我们能否尊重自己感觉的判断标准。

当然,这里并不是在完全否定“外部动机”,因为渴望他人认同也是我们的需求,而是强调我们不要“忘记初心”,因为一味跟着他人的感觉走,会让我们失去自我。

2.外部和内部评价系统,会导致假自我和真自我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自我有两种,一种是真自我,另一种是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的;假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的。

而我们能否围绕自己感觉做事,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正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克特分析的那样,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构建是从生命最初开始的,那也是最关键的时期。

我们常常调侃,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其实就是妈妈在替孩子做决定,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觉。如果父母一直强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来做事,这就会构建孩子的假自我,就是我前面说的“失去自我”;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节奏,愿意按照孩子的意愿来做事,就会哺育孩子的真自我。

从这个角度来说,太懂事的孩子极有可能是假自我,而那些能折腾的孩子,很可能是真自我。

孩子懂事,是很多父母的希望,但太懂事的孩子会少了很多活力,甚至是缺少爱的,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为太懂事意味着,总是以别人的感觉为主。

一个总是按照别人感觉行动的人,自然品尝不到“苹果的味道”。

3.尊重自己的感觉,聆听自己的内心

武志红老师说,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所以他强调,我们要尊重自己的感觉,聆听自己的内心。

但聆听自己的心和成为自己的过程很难,因为很多人活在外部评价系统中,没有形成真自我,那么怎样由外部评价系统转变为内部评价系统呢?

首先,尊重自己的感觉。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尊重自己的感觉,关注自己的想法,这是最直接的方式。

这么做并不代表我们要把外部评价系统全部剔除,因为如果没有外部评价系统,就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而没有现实检验能力的人,精神上是有问题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知道的是外部评价系统和内部评价系统哪个更重要,哪个是核心。

其实,我们做事时会有清晰的感觉。如果按照外部评价系统做事,我们感觉的是压力,而按照内部评价系统做事,感觉到的主要是动力。

就像前面说的孩子学习这件事,他们如果在意的是父母的评价,自然觉得学习是负担,而如果他们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感受到的就是快乐,即使遇到难题,也愿意花时间去琢磨,而这个过程也是愉悦的。

其次,从小事开始做起。

如果我们很难一下子事事做到尊重自己的感觉,那就从一件件小事开始。我们可以想出自己特别想做的,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五件事,然后按照自由联想的顺序,把这五件事写出来。

这五件事,可大可小,小到可以去吃一顿好吃的、一个人去旅行等等,总之,就是要去实践。

对于那些一直活在别人期待中的人来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不容易,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是自私的人,亦或觉得对不起他人,但我们要明白,活出自己才是生命的意义。

就像武老师说的:“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再次,作为父母,尊重孩子的感觉,培养出拥有真自我的孩子。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理念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是一生。父母不要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因为那样会切断孩子与其他事物的直接关系,进而破坏孩子自身的感觉。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觉,这样才能培养出拥有真自我的孩子。

其一,相信孩子。

很多家长一想到要尊重孩子的感觉,就认为对孩子放任自流是不可行的,因为那意味着自己不负责,同时也是在害孩子。

尊重孩子的感觉,当然不是放任,因为放任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做什么的态度。尊重孩子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孩子。

就像武老师说的:“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其二,尽可能少些管制。

相信孩子,家长尽可能少些干涉和限制,孩子会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尽管可能会有些错误,但家长如果不让孩子做选择,孩子就学不会承担责任。

家长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就是让孩子学会选择,进而具有责任感。

写在最后:

尊重自己的感觉,成为自己,不仅是育儿观,也是哲学观,适用每一个人。

就像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这意味着感觉必然活在关系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学的就是在关系中尊重自己的感觉,使用外部评价系统的同时,更加注重内部评价系统。

其实,我们说的成长,就是尊重自己感觉,聆听自己内心,活出自我而已。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玉兔之死高考作文 关于诸子百家的作文 我爱中秋节作文 重渡沟一日游作文 幸福就是现在作文 写事作文六百字 闯祸作文 最优秀的作文 那次我陶醉了作文 英语暑假作文50词左右 老师的手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指导 合唱作文 变化作文500 触动心灵的爱作文 感谢父母作文 关于读书的作文记叙文 我们心中的好老师作文 研学旅行作文 四百字写事的作文 关于导盲犬的作文 学生会感想800字作文 秋天的作文好词好句 筚路蓝缕的启示作文 写父母的作文 劝爸爸戒酒作文 家乡巨变作文 我会查字典作文 关于空气的作文 初一作文我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