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陶渊明《饮酒(其五)》: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书写

2020-12-30 00:25:01
相关推荐

陶渊明采菊

古典诗歌,是我们真正浸透着文化精神的母语。她以语言游戏的形式,讲述着一个故事,投注着一种情感,内敛着一种文化,张扬着一种精神,引导我们走进一种“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诗歌文本,作为某种情感精神的反射,蕴含着智性治疗、精神砥砺、情感净化的文化力量。

那么,如何抵达诗歌的深层文化精神呢?

作为文学家的汪曾祺指出:作品的语言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而作为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形式。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这给我们的诗歌解读带来这样的启迪:欲抵达诗歌的精神境界,就要抓住诗歌的语言及其灵魂——文化生活方式。用个公式来说,就是:语言→情感→精神。

《饮酒(其五)》是古典诗歌里的杰出文本。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而寄酒为迹也。”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曾作《饮酒》诗二十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家通常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田园诗,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烦恼,归隐田园怡然自得,寻求心灵的安逸。中学语文教参资料里亦云:“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我以为,这些理解尚未抵达这首诗歌的整体意义,即文化精神。这既需要披文入情,获得情感共鸣,又需超越单纯的情感体验而进行审美反思,尤其需要对诗歌语言肌理进行细读分析。

能够读出诗人归隐田园的闲适情趣,就已经开启了理解这首诗歌的一扇窗。唯有在循环阅读中,才能将初始的自然理解引向深层次细读领会(理解)。

语言承载着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却隐藏在语言的结构里,有时不易被察觉。不能理解一个文本的整体意义,主要根源在于不能综观语言结构的全貌。正如维特根斯坦指出的:“我们的语法缺乏这种综观。综观式的表现方式居间促成理解,而理解恰恰在于:我们看到‘联系’。”理解的智慧,在于超越单纯的语词、句子的解释纠缠,善于洞察语言的深层结构。这叫做改变了我们的观察角度和思维视野。

先细读前4句。这几句诗的诗意可理解为:在人聚居的地方,我建造了简陋的房子,却没有车马的喧闹。你问我为何能做到这样?我说心灵清远,地方自然就偏静了。“在人境”、“无车马喧”显示了诗人放弃了仕宦之途的喧嚣,选择了回归日常生活。“心远”一词又暗示了诗人别有怀抱。心寄何处?从《五柳先生传》看,即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酒、读书、赋诗。

再细读中4句。这几句诗的诗意可理解为:这日,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庐山呈现于眼帘(另一种译写: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此时,夕阳西落,山气氤氲,景色真美,天空一群飞鸟结伴而归。“采菊”、“见南山”和“飞鸟还”这几个细节描述了诗人的日常生活所为与所见。陶渊明爱菊,“采菊”为食菊。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屈原的《离骚》中就写道,“餐秋菊之落英”。“南山”即庐山,灵秀之山,历来为高士栖居之地。投射了诗人回归自然,会心南山、飞鸟,物我两忘,涵养了一颗自由、清洁、高迈的心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采菊”句达“无我之境”,而我却以为“飞鸟”句意境深远不在前者之下。庄周梦蝶,醒来不知我为蝴蝶,还是蝴蝶为我。“飞鸟”句意境恰如是:诗人偶看南山,飞鸟结伴而归南山,不知我为飞鸟,还是飞鸟为我。“飞鸟”,是指向精神家园的一个自由美好意象。

最后细读后2句。这几句诗的诗意可理解为:这其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要辨识清楚,却又忘记了表达它的语言。“此中”,指的是细节刻画“飞鸟相与还”;“真意”,指的是诗人从飞鸟结伴而归领悟了如何安顿人生的真义,即人应该像鸟儿回归山林那样,回归属于自己的家园,建设像《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质朴本真的美好世界。

这样的自我理解,才只是为深层次理解所做的准备性工作。如果把诗歌放进更大的背景,会产生另外的理解。我们不能深刻理解诗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少诗歌的时代特征、文化传统和诗人的其它作品的联系。一旦掌握了这些背景材料,就会激活并深化我们的自我理解。

先看看历史语境下的陶渊明的心路历程:①晋安帝义熙元年秋(405年),陶渊明辞彭泽令,赋《归去来兮辞》。②义熙十三年(417年)自秋至冬,作《饮酒》诗二十首。③义熙十五年(419年)作《桃花源诗并记》。④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东晋灭亡。永初二年,刘裕杀晋恭帝。陶渊明作《咏荆轲》,《读〈山海经〉》诗十三首。

再读一读前后勾连的陶渊明其它作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咏荆轲》)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读〈山海经〉》)

再了解一下名人评述下的另一个陶渊明: “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熹)“渊明伤己感时,衷情如诉,乃是慷慨悲歌之士也,非无意于世者。”(谭嗣同)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鲁迅)

在这样的背景知识下,重读诗歌会如何?

诗歌,是诗人的某种具体生活方式的再现或追求。不仅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寄托形式,也是一种精神救援方式。从生活方式的视野,我们能见出诗人的情感态度和精神世界,也就是诗歌的文化精神。

“在人境”和“车马喧”显示了诗人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拒绝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弃官归隐而不忘人事。“采菊”、“见南山”和看“飞鸟还”,描述了一种最自然、最质朴、最自由、最诗意的日常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因其融入自然而抵达美好境界。鸟儿倦飞而结伴回归属于它们的山林,这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活方式;人不能飞翔,但人的思想精神却可以像鸟儿般自由翱翔,人依其本真也应回归自己的田园。

至此,诗歌归结为一个“归家”的主题,在归家路上,诗人表现出了一种不屈抗争、执著坚守的精神。这就是诗歌精神。而最终,这种精神,在《桃花源记》中具体化为对美轮美奂的桃源世界的守望,在《咏荆轲》、《读〈山海经〉》里具体化为侠客的长剑出鞘、精卫的衔木填海。

结论是:《饮酒(其五)》,不过是诗人的一种日常具体生活方式的文化书写;而这些生活方式,彰显着传统文人别无选择的精神救援图式。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博山书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生病作文 星星作文 海南作文 假如我是作文 微笑的作文 彩虹作文 西瓜作文 英语作文图片 老家作文 道德 作文 作文万能素材 三篇作文 作文的格式 享受作文 一句话作文 书包作文 作文大全小学 警察作文 作文下雪 怀念 作文 作文续写 苏州作文 写故事的作文 作文课 怀念 作文 杭州作文 海作文 作文900字 追作文 改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