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小偷家族》:风俗店软色情服务职业后 看掩藏在底层的日本文化

2020-12-31 20:40:01
相关推荐

文/伊人寻

引言

由是枝裕和执导的电影《小偷家族》,讲述底层家庭关系里善与恶的故事,曾摘取过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的桂冠。

导演以十分娴熟的技巧,刻画了“一家五口”欢乐和谐生活的情节与细节。柴田和信代是一对夫妻,下有一子祥太,亚纪是柴田的妹妹,她喜欢依偎在奶奶初枝的怀里。

五个人挤在一间昏暗、狭窄且破败的房子里,却颇有人间的温暖与烟火气。

然而在小女孩由里来到这个家之后,这微妙的平衡却被渐渐打碎了。

这是一部会令人质疑三观的影片,因为编剧先给故事定义了一个灰暗的基调,即“小偷家族”,之后又带我们领略这一家老老小小的天伦之乐,欢笑、温存与羁绊。然而当世俗意义的善与恶同时出现在同一对象时,不免令人疑惑,到底是该对“偷盗”之人嗤之以鼻,还是该对辛苦而乐观生活的一家人,投以怜悯与谅解?

在海边玩闹的“一家人”

在这部讨论家庭关系的影片里,我却看到了伦理与道德的影子。善与恶的呈现,都显得如此真实,却又十分无奈克制,引人深思。

剧情安排的4次反转,牵动着观众的心,从愤怒、温暖、怀疑再到谅解,最终留下的是深深的对家庭与伦理道德的沉思

①第一次反转:开篇偷窃(家族小偷)后,进入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电影一开始,便是柴田带着祥太在超市里鬼鬼祟祟地偷东西的场景。

明明像是“父子”,但这位“父亲”却在教着孩子去做“偷窃”这种见不得阳光,也不会有未来的事情,不免令人愤怒。

然而镜头的画风一转,却又是父子俩其乐融融,吃可乐饼的温馨场景。并且明明白天还做着“恶”的偷窃行为的父亲,却因为在漆黑的路上看到饥饿孤单的小女孩由里,而生出了恻隐之心,将她带回了家。那么到底是孩子自己选择了偷窃的生活方式?还是被这位“父亲”强行灌输了生存之道?

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

②第二次反转:家庭里的6个成员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维系关系的是他们之间的所谓“牵绊”

导演用了许多零散的场景与台词,交待了同一屋檐下的五口之家。

柴田在工地做临时工,一日伤了腿丢了工作;信代在洗衣店工作,因为经济不景气而被裁员;祥太被“爸爸”告知,“只有没法在家学习的孩子才会去上学”,颇得柴田偷窃“技艺”真传的他,整日穿梭在各个超市商店里,偷窃家庭生活用品;亚纪在“风俗店”从事软色情服务,一次赚3000日元与店里对半分;奶奶初枝每月领着“养老金”,勉强支撑一家人的生计。

在风俗店工作的亚纪

原本生活拮据的家庭,因为对小女孩由里的“收留”,更加雪上加霜。

电影中有许多一家六口相伴在一起的温馨场景,比如多次的一起吃饭,一起去逛商场给由里买裙子,一起去海边游玩, 一起在漆黑的夜里仰着头听烟花的炮竹声。还以为这一家人便是这样了,尽管有着无法启齿的职业,但到底内心纯净善良,一家人孝顺老人,照顾孩子,心连心其乐融融。虽有遗憾,但也勉强算是幸福之家。

然而越往后看却越发疑惑了,原来这6个人,根本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更像是被社会或家人遗弃的“社会边缘人”,经过“相互选择”而组建成的貌似完整的“家庭”。他们之间通过爱与善的纽带,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初枝奶奶和亚纪

到这里,导演已经在催泪了。观众心中的愤怒、欣慰与怜悯等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变成了十分复杂而辛酸的感慨。

③第三次反转:奶奶的死,牵出除“偷窃”以外的每一个人的恶,原来维系在一起的不只是亲人间的牵绊,更现实、自私甚至恶的东西,将他们捆绑在了一起

奶奶的死,是一个剧情的高潮,因为这件事牵出了除“偷窃之恶”以外的每一个人的恶。

因为经济拮据不愿承受救护车、葬礼与火葬的费用,信代和柴田决定,对初枝的死,隐而不宣。甚至他们一致同意将奶奶的尸体,埋在家里。

那一刻,我对他们是失望的,因为这件事的动机,除了不愿意掏钱外,更有对奶奶遗产的觊觎。在金钱面前,所有的牵绊、亲情、温暖都荡然无存。尽管导演还安排了一些温馨的台词与细节,比如陪伴奶奶,为奶奶梳头等等,但终究还是掩盖不了这些温柔背后赤裸裸的人性的自私与冷漠。

初枝奶奶死后,信代和柴田决定秘而不宣

原来初枝被自己儿子一家抛弃在破败的老房子里,是她选择了柴田和信代来顶替她缺失的儿子儿媳的身份。而因为杀死前夫而锒铛入狱后的柴田,与信代相依为命却无处栖身,所以他们选择留在初枝身边,渴望过起正常人的生活。祥太是夫妇二人捡来的孩子,养育多年。妹妹亚纪是初枝前夫再婚后的儿子的女儿,因为被父母冷落忽视,而离家出走与初枝一起生活。

这“一家人”,每个人的停留,都有背后的算计与缘由,正是因为这些“杂质”的存在,令人对真正的善良与温情产生了质疑与遗憾。然而剧情与人性,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立体而真实了。

从银行取完初枝奶奶银行卡里的钱后....

④第四次反转:信代替柴田入狱,结局处“真正的善良”

祥太在超市里行偷,为掩护“妹妹”由里而故意被抓,逃跑途中摔断了腿。这是第二个剧情高潮。之后柴田和信代一家在企图逃跑的夜里,被抓捕。

许多的人物背景信息,都是在审案过程中清晰的。

然而令人意外的反转,却是在笃定众人的“恶”之后,又见人性真实的“善意”。信代一个人扛下了所有的事,奶奶的尸体,由里和祥太的“诱拐”等等,因为柴田在上一次杀死前夫的过程中,曾留下过案底。这件事里,我看到了信代真实的爱意与善良,她将柴田看作了相依为命之人,宁愿自己承担牢狱之苦,也要救他脱离险境。

被捕后的信代

人们总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要怎样才算得上“真爱”?其实答案十分简单,当有一天你愿意为了另一个人,牺牲自己十分珍视的东西时,你的爱便在岁月的沉淀下,变得醇厚而真实了。

结尾之时,信代说出了捡到祥太之时的具体细节,并告诉他若是顺着这些信息,一定能找到亲生父母。他们夫妻俩,因为无法生育而无法成为父母,所以捡了两个孩子,努力扮演着父母的角色,终于在这最后一幕,成全了真正的“父母”。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时贪恋儿女绕膝的温存,却从未考虑过是否负担得起孩子的未来,是他们在为人父母之时,犯过最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在最后的时刻,被纠正了。

整部影片的叙事,都透露着克制。无论是“善”的渲染,还是“恶”的述说,都极尽克制。导演想要表述的,便是这人性的复杂,性格的两面性从来都是普世的道理,而善与恶从来都不会单独且绝对地出现在某一个人身上。

被捕后的柴田

这性格的刻画背后,是整个日本文化心态的呈现。“菊花与刀”,这个日本民族性格的象征物,在其中亦体现的淋漓尽致。

菊花与刀:日本民族性格中既冲突又克制的“善与恶”

在研究日本文化诸模式的著作《菊花与刀》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章节,讲述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德之两难境地”。

作者对比了美国人与日本人的性格,并指出西方人对人的性格拥有根深蒂固的“统一人格”信仰,因此他们将芸芸众生,贴上不同的标签,或是慷慨之士,或是吝啬之徒,或是乐善易处,或是存心多疑,或是自由派,或是保守派。并且,人们一旦被贴上“标签”,便被默认为终身如此,转向相反的意识形态是不被允许的。

这一点与中国文化中的“善恶”理念不谋而合。

而日本人的性格中没有“同一性”,相反的,“矛盾”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人生观中。因为日本人将人生划分成各种不同的“圈子”,包含“忠的圈子”、“孝的圈子”、“人情的圈子”、“义理的圈子”等,而这些“圈子”中不包含任何“恶的圈子”。这意味着日本人从未把人生看成善恶两股力量相争斗的舞台。

“他们把人的存在看成是一场戏,这场戏要求在一个”圈子“与另一个”圈子“之间,在一种行动方针与另一种行动方针之间,刻意保持平衡。每个”圈子“与每种行动方针就其自身而言都是善的,如果每个人根据其本性行动,每个人就都是善的。”

日本人掩藏在“菊与刀”下的道德标准,衍生了日本影视剧中“道德模糊”的基本生态。

柴田

一,“人物性格的统一”在日本文化中的缺失

“人物性格统一”这一西方人的认知理念,简单来说,便是一个人物生存于世的基础,需要有“特定”且“单一”的性格标签。

比较典型的,我们可以从诸多欧美影视剧中,看到“英雄主义”的陈述。一个人物焦点,被贴上“正义”的标签,因此他只能做人们能够臆测或理解的行为举动,比如一个英雄,他一定不能做损人利己之事,一个小人,他的钻营之地便一定逃不出“残害众生”的指向。并且人的性格一旦成型,便不能来回反复,否则便会被视为“反复无常”的小人,从而失去在世界这个角斗场中一展身手的机会。

然而日本人却不这样定义一个人,或是他们的“定义”里,没有我们普遍意义的“统一”要求。

柴田传授祥太和由里偷窃技巧

我们无法给“一家六口”分别贴上严谨的性格标签,比如柴田在工作和家庭中都表现得十分懦弱,但他在砸车窗玻璃偷窃时,在杀死信代的前夫时,在偷埋奶奶初枝时,却都表现出了果敢、无畏与狠厉;奶奶初枝在亚纪面前是十分慈祥、和蔼可亲的老人,她会给由里缝衣服,给亚纪暖脚,也会看着在海滩上奔跑玩闹的“一家人”默默道出“谢谢”,却用了一生去报复前夫的出轨,每个月都去拜访前夫再婚后的儿子一家,“索要”赡养费,十分市侩地数着信封里的钱,一脸贪婪地嫌弃钱少;甚至小小的祥太,一直因为被“收养”而对这个家庭十分顺从,十分感激,却在小卖店老爷爷识破偷窃时的“耻辱感”中,迅速而果敢地转换了观念,决定不再让“妹妹”“入行”,甚至在最终故意暴露,故意被抓住引来警察。

日本人的性格,不可用“懦弱”、“果决”、“大度”或是别的确定的词来定义,因为他们的行为总是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他们心中有不同的“义”或是“圈子”要成全,所以做出各种“性格反转”之事,都有可能。

从前夫儿子家索要完赡养费后的初枝奶奶

二,“善与恶的冲突”在日本文化中的普遍性

小时候看电视剧,最先思考的,便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天然地对出现在眼前的人物,渴望定义一个简单清晰的性格或价值标签,并且通过这个标签去预测她/他将来的行为表现。

然而这一理念却在日本行不通。

影片中的“一家人”,是日本“矛盾”性格下的典型,都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角度上表现出了“善与恶”的特征。比如信代与柴田这对夫妻,他们一时沉浸在“偷窃之恶”的洋洋自得中,十分心安理得、理所当然,毫无羞耻之心,一时又沉浸在“渴望成为父母”的“善意”之中,甚至是对饱受父母嫌弃虐待的由里的“同情”之中,“善与恶”的情意都十分真实,也十分自然,毫无违和感;又或是“妹妹”亚纪,从事着国人眼中的灰色职业,风俗店的软色情服务,然而这般的伦理道德之“恶”,却被堂而皇之地摆到日本人的桌面上,可以和家人朋友大胆的聊起,毫无羞耻或不妥。

亚纪

作为中国人观看这部电影,多半会觉得这样的人设,十分矛盾、令人揪心,智商和理智能够支持我们去理解不同情境之下,人物因为“不得已”而表现出来的神情与决策,依恋与绝决。但是放在一起,却对这样的人物性格,十分困惑。

或者,在我们的教育背景和潜意识里,这般的“善与恶”共存下的人,心中该会有两个同等强势的自己,时时博弈。若是异地而处,两种意念的冲击,怕早已折腾得你十分难受、抑郁甚至精神障碍了吧。

然而,这恰是日本文化中特别之处。一方土壤养育一方人,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民族,早已经学会了在我们眼中“矛盾”的处境中,如何淡然自处。

信代紧紧拥抱由里

现实思考

《小偷家族》这部电影,带我们领略了日本民族性格中“菊花与刀”的冷酷与温情。

导演既敏感地捕捉到了个体人性的善,又冷静地审视了人性的恶,既琐碎又简练,既温馨又冷静,处处透露着“克制”下人性的微妙平衡,呈现给了观众一副真实而清晰的日本底层家庭关系图谱。

影片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家庭关系”的灵魂质问,“按理说被父母说过‘你就不该出生’的孩子,不会是这样的,不会对人这么温柔的”;“孩子都需要亲身母亲,真的吗?怕只有她的母亲这么认为吗?”;“生下孩子就变成父母了吗?”

而最令人揪心的一问便是,若是亲身父母无法善待孩子,到底是该继续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还是让孩子拥有“重新选择父母“的机会?

回到原生家庭后,继续孤单无助的由里

这是一个无解的伦理问题,然而也是日本文化形态下呈现出来的众多“矛盾问题“中的一个而已。

影片中各个角色间,既彼此利用也彼此取暖,叙述表面煽情却内里克制,不仅多情而且有力,并未把家庭的温馨和爱当做抹平一切“恶”的浆糊,因此它歌颂了爱的价值,也指明了爱的方向。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回到生母身边的由里又回到了当初被捡到的阳台,唱起了在小偷家族学会的歌谣,这份暖意和心酸的交融,完成了影片的最后一击。

最后的渴望吧?

希望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越深,越能领悟影片中反映的真实的声音,从而将这些思考带到我们的世界中,助力成长。

感谢阅读,与君共勉。

【我是@小伊,想要第一时间阅读我的原创好文章,欢迎关注我。】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转发,也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互动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100字写人作文 背影作文700 介绍亲人的作文 老师改变了我作文 樱桃树的作文 做个文明的人作文 去姥姥家作文 四千字作文 七年级英语作文下册 蚂蚁采食的作文 广东卷作文 苹果树的作文 河源万绿湖作文 想象作文四百字左右 围绕成长写一篇作文 一份爱心的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500字大全 感恩作文四年级 作文 味道 高考押题作文 六年级写老师的作文 描写小草的作文150字 巧遇作文800字 有一种美丽作文400字 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英语作文 作文有趣的小狗 四川大地震的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开头结尾 武宁湿地公园作文 小动物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