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杭州美食江湖 这几家几代相传的“家族企业”深藏不露!90岁的老奶奶 91年的小老板

2021-01-03 07:00:01
相关推荐

几年前,杭州的一个小伙子参加电视里的相亲节目,提到自己的职业,他说是“家族企业”。他们的家族企业现在杭州城里是两家小馆子,都做煎包、馄饨等,都做早餐连午餐生意,其中一家还上过央视的美食纪录片。已经67岁的老板娘梳着当年很流行的“老板娘款高发髻”,在佑圣观路的“鼓楼煎包馄饨”店里忙碌,每进来一个客人她就唱一句“来,你说”。每天的工作时间依然是夜里两点半到下午三点,这样的老板娘,令人肃然起敬。

事实上,杭州这样的家族企业还有不少,有的是从妈妈手里接棒,有的是兄弟姐妹一起或者分头开店。在这样的店里,吃着再熟悉不过的“妈妈菜”,谁的心里不是暖暖的呢?

01从5斤面2斤咸菜起家王奶奶守了37年

在有美食宝藏之称的江城路上,有一家开了30多的雅惠酒家,招牌上写着“特色家常菜 舟山小海鲜”,其实我觉得吧,他们应该直接写“我家的菜只只好吃”才算名副其实。

平时在店里负责的是两姐妹,一个管点菜,一个督促着厨房。下午没生意的时候,姐妹俩也不闲着,坐在一起乐呵呵地剥毛豆(或者理理菜)——这是上一代老板娘定下来的规矩,从买菜开始,几乎所有环节都亲力亲为,包括自己腌制黄鱼鲞、自己做千张包等等。

于是有一天,我专程拜访了上一代老板娘,今年已经90高龄的王雅仙老奶奶。有她坐镇店里的那天,服务员都轻手轻脚,还悄悄跟我报料“老太太可厉害”。我们瞧了瞧,王奶奶坐在那里,果然气场全开,可神气了。服务员说她年纪这么大了,依然闲不住,到店里来还坐在那里“扚扚豆芽儿”(杭州话,收拾豆芽菜的意思),或者拿着抹布,桌椅擦擦。

1983年,王奶奶花600块盘了一个小小的店面,以5斤面、2斤咸菜开始了自己的餐饮生涯,当时店里只有她和大儿子两个人,儿子烧菜,她做其他所有的事情。每天一大早,她就骑着自行车从城南赶到拱宸桥、卖鱼桥买菜,“因为那个时候那边有一些农民自己挑了来卖的蔬菜、鱼、虾儿,新鲜、便宜”。除了要跑这么远买菜,自行车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后面装个木头架子,运输很难买到的啤酒。“哪像现在啤酒到处都有,早几十年的时候,啤酒很稀奇的,买一瓶啤酒还要搭一瓶汽水嘞,所以自行车后面装几十瓶啤酒和汽水,那个重啊……”

店开起来了,家里从来没有人是从事餐饮行业的,全凭一股“我家吃什么就给客人吃什么”的坚持。这种坚持映射到店里,就是店里永远干干净净,再就是由女儿接班后,还是坚持每天自己到菜场采购,不用配送的半成品,这样就能充分地对食材的品质和价格做最好的掌控。

掌勺的,之前也是王奶奶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地地道道杭州人吃的菜。这样的家常味道、这样的实在价格,吸引到的第一批客人是当年的“踏儿哥”,他们会在休息的时候叫碗面吃,或者是收工后来店里,慢慢喝着小酒,炒个酱爆螺蛳。然后,踏儿哥们带来了更多的客人,渐渐就有了“上有雅惠、下有康康(杭州另一家开了20多年的小饭店)”的说法。

“一开始店里连自来水都没有,是我和孩子们用扁担到马路对面挑水的。现在回过头去想想,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我自行车骑到79岁嘞!”王奶奶提到那段时光,满满的自豪,她还摸出一部老式手机,翻出当年的靓照给我看:“他们都说我像老师,实际上我不识字的。”不识字有什么要紧呢?老奶奶有的是远见,想好要开店了,就用大房子换了(适合开店的)小房子,全家人挤着打地铺,千辛万苦,拼出一条路。

“开店容易守店难”,这是王奶奶和她的女儿们说最多的一句话。他们是真的在默默坚守,店里的一些老客人,从十七、八岁起吃到现在,来的时候都是姑娘儿、小伙子,现在也都是拖家带口的年纪一把了。大家都把这里当食堂,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平时只带外地朋友去,要是我自己去,会觉得是在吃我妈妈做的菜。”

每张桌子上至少会有一个的狮子头,非常壮观,王奶奶说这是她从南京的一家饭店学来的做法,后来又做了一些改良。制作工程繁复,基本上是纯肉糜,里面不加荸荠、生姜什么的,精肉和肥肉以一定比例调和。简单来说要先将狮子头在油里过一下,然后至少三个小时的慢炖。入口即化,直接爆出一嘴的肉汤,同时也没觉得腻。

好吃的菜还有不少,哪怕是一钵火腿蒸鸭,也是“不放水,全靠蒸出来”的美味汤汁。都说夏天吃鸭子补的,最认真的吃法是把鸭肉吃掉大半,再加点青菜和面条,鲜得来!

02硬着头皮当老板虞同学现在挺满足

每次在饭点路过建国南路,总会有一家饭店,里面的热闹简直要满出来了,实力演绎什么叫人声鼎沸。店里做的是非常地道的杭州菜,进来吃饭的看上去大多是熟客,点菜的、跑菜的、吃饭的,基本都用杭州话交流。这就是袁胖私房菜建国南路店,坐在收银台的90后“小老板”,堪称店里的“吉祥物”,如果他十天半个月不到,用他的话说是“店里就塌了”。

下午两点到四点,是小老板一天当中的空闲时间,我到袁胖私房菜的紫花店,采访他和他的妈妈,也就是这家店的创始人。十多年前,袁阿姨有一个很现实的梦想,就是开个小饭店赚点钱,将来能给儿子买套结婚用的房子。阿姨说她“那个时候比现在胖”,小饭店就叫袁胖私房菜了。

袁胖私房菜的第一家店开在上仓桥,几乎一开出来生意就不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搬到了建国南路。小老板从小就看着妈妈那么辛苦地开店,却还是子承母业,为什么呢?他的回答特别实在:“我读不出书啊,上完初中就不行了,只好来店里帮忙。”一开始,是母子二人一起管着店里,后来有机会再开一个分店,袁阿姨义无反顾地“甩手”走了,小老板赶鸭子上架,从凡事不用愁的“老板娘儿子”直接升座为啥事儿都要操心的老板。

对于我的采访,小老板是迷茫的,他不止一次地说,“我们家其实没什么特色菜,好像写不出什么来的吧”。这其实也是他作为老板的一个困扰,做了四年多的老板却还没做出几个像样的特色菜,可就是这样一家连老板都觉得没有特色菜的饭店,怎么会每天生意那么好?

可能是因为来店里吃饭的都是熟客,他们都拿自己不当外人。进门来跟小老板打好招呼,点菜的时候不乏各种“私人定制要求”。一般人可能很难想像,这么大的一家店,至今依然保留着客人可以随意改动菜单的习惯。比如炒个香干肉丝,这位客人进来说不要韭芽,那位客人说要加辣,有的时候厨房太忙,一不小心就给搞错了,客人看看这么忙,“想想就算了”。

小老板说他有时也蛮羡慕那些吸引年轻人的网红店,年轻人来吃饭嘛,翻桌儿快,而他们店里现在还是以大桌子为主,来店里吃饭的,也大多是五、六个人起步,有时几个人从下午四点半进来坐下,一直到晚上十点打烊了才走。不过吧,这个店是他自己花了四年多的心血守出来的,来的叔叔阿姨们能把这里当自家食堂,他也挺有成就感的。

91年出生的小老板姓虞,他挺开心的,因为当年妈妈开店的梦想应该是实现了,他早早地结婚、当上了爸爸。他太太每天跟他一起在店里忙,“她比我能干,厨房里忙不过来的时候,她还能去切片、打荷”。眼下,袁阿姨负责的紫花店,生意远没有小老板负责的建国南路店好,小老板乐呵呵地说,虽然“当了老板就等于绊牢”,可他觉得现在有能力贴补妈妈了,这也是幸福。

当然,我觉得袁胖私房菜里的菜,总体水平都可以,而且菜的量很大,确实适合几个人一起来好好吃一顿。

记者 于清

摄影 毛若皓

编辑 肖旭

【来源:都市快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杭州美食江湖 这几家几代相传的“家族企业”深藏不露!90岁的老奶奶 91年的小老板 坚守着老杭州的味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介绍宜兴的作文 梦想是医生的英语作文 感谢老师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六年级毕业考作文题目 写春游的作文500字 作文我眼中的春天400字 他怎么了作文400字 小学生活作文400字 美丽的巴音布鲁克作文 小草的作文 铭记历史作文300字 美丽的颜色作文600字 记人作文300字 介绍桥的作文 家有什么作文600字 暑假生活作文200字 成长的半命题作文 秋思300字作文 作文猫的特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文 一个人给我的启示作文 秋天的雨四年级作文 四六级作文预测 一本魔法书作文 我的心里话作文300字 二年级作文30字 关于一篇植物的作文 上台表演作文 以恒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写人大方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