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邂逅泉州 寻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记忆(二)

2021-01-03 18:20:01
相关推荐

上期回顾:

邂逅泉州,寻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记忆(一)

【Day 2】:做一回泉州人,体验游玩泉州生活,感受泉州慢生活

【古城西街】

鸟语、花香,迎来崭新的一天。集合出发,去吃惦记一宿的特色闽南早餐:面线糊

据说标准泉州的早晨应该是从一碗面线糊开始的。我们在西街随意找了家小店,一人一碗面线糊,放了经典的配菜,比如猪大肠鸭血等,再配上经典的炸油条,真的是太好吃了!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西街建筑中,除古大厝、近现代骑楼洋楼外,还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处熠熠生辉。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已知历史名人故居含遗址有二三十处,自唐代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人物与西街结缘。

在西街的小巷里,你还能看到很多出砖入石建筑风格的老房子。每每经过时,我总要感慨一番,看起来杂乱的东西,在这里却有着一番精致的感觉,不仅美丽,而且富有艺术的感觉。

有人说,西街的美在于与时间顽抗后留下来的那些古朴的、天然的、鲜活的碎片——唐朝的祠堂粉雕,元朝印度教的花纹……可不是,在时光洪流中,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把唐宋以来泉州众多绚丽多姿的文物胜迹和古厝古塔等一一贯穿起来。细数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无不令泉州人自豪。

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近现代洋楼,西街上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楼群,构成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不仅蕴涵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的千年沧桑巨变。

【西街116号洲紫新筑】

吃饱喝足,我们一行12人来到西街116号,开启“做一回泉州人”第二季的开幕仪式。

泉州西街116号,洲紫新筑。一栋隐藏于闹市中的别院。大门不是那么的华丽宏伟。但是院子里的大宅和后院的别苑,足够让人瞠目结舌。

“洲紫新筑”原为粘姓府第,1912年菲律宾华侨宋文圃购买改建,1915年完工。据了解,作为旅菲爱国华侨的宋文圃,曾任培实、培英、培元、西隅等中小学校校董职务,在泉州置有多处产业,1951年起,宋家陆续无偿捐赠给政府使用的产业有原武警支部、幼师及其附属幼儿园等用地。

由宋文圃在粘氏旧厝原址上改建的“洲紫新筑”,临街大厝为三开间双护厝,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有大小房间40间。厝外有石埕百余平方米,是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

古大厝后为双层洋楼,三房二厅二角间,外观为西式洋楼,内部结构为中式古厝,一楼正门上清晰可见“1915”字样。建楼时木料全部从菲律宾运来,原拟建钢筋水泥楼,因战乱不能运入,改为砖木结构。与前面的古大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栋洋楼历经九十余载岁月沧桑。

今天带我们的导游是闽南文化研究者洪泓老师。在西街生长的洪泓老师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义务带领文化迷逛西街了。

洪泓老师把西街看做是泉州多元文化的缩影。而让更多人了解泉州的多元文化史迹,爱上闽南文化,被洪泓老师当作从上一辈专家、学者手中接过来的责任。

【鲤城区杨氏连发锡铺】

对于老泉州人来说,锡器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礼器、祭器,大户人家一般置有“房内九件”和“厅堂九件”,诸如斗灯、果盒、花瓶、酒壶等,极尽典雅华丽。

泉州锡雕具有悠久的历史,始于唐宋时期,盛于明清朝代。据《鲤城区志》卷五记载:新石器时代,鲤城区就有原始的手工业......唐代,鲤城的手工业生产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铜锡金属工艺品和陶瓷、农具等手工产品远销国内外。泉州锡雕工艺随着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而逐渐发达。

从明代起的三百年来,即开设了好多的销售锡器的作坊店号,清朝最繁盛时,这条当时仅有两三米宽的小巷,仅打锡的作坊店号就有二三十家之多。如今锡器早已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淡出,锡雕行业自然随之没落,尽管打锡街的名号得以保留,昔日锡业的辉煌却再难觅踪影。

直到1985年,消失半个世纪的“连发锡铺”字号在其第五代传人杨峰岩的工作室内恢复。“连发锡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既是有据可查里泉州最为古老的一家锡铺,也是目前唯一仅存的一家。虽然自1930年代起,杨氏家业不再以“连发锡铺”相称,隐姓埋名的几十年里,四代杨家人始终没有放弃过这一门手艺。

“连发锡铺”已经是传奇,它的传奇还在继续:它是泉州的最后一家锡铺,但这不会是一个哀伤的故事。她不仅是南北派系中南派花雕的代表,又是独门绝技濒危品种技艺,隶属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一个小锡器纪念品,鲤鱼乃我国传统吉祥物,寓意“吉庆有余、飞黄腾达”。

【井亭巷:定心塔,玉泉井】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位于鲤城区西街井亭巷69号民宅内。塔高约4.5米,楼阁式五层五檐,平面呈八角形,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石灰,每层各错开设置佛龛四个。下有花岗岩砌筑的塔座,依稀可见"南无阿弥陀"五字,另侧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兴"等字样。塔顶置有葫芦形塔刹。

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元年(1573)重修,乾隆十四年(1749)再次重修。城心塔从其意义上来说,是古代泉州城之中心标志,其性质则是风水塔。1983年1月,城心塔被定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与城心塔一墙之隔有玉泉井。史载:玉泉井,又称城心井,井盘有三孔。原来没名号,明万历年间建造城心塔后,即称其"城心井"。井亭巷亦因此井及一座无从考证、现已消失的亭而得名。

【西街各色美食】

穿街走巷,又来到了西街。到了西街,自然是继续品尝美食。

润饼也叫春卷,是中国闽南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薄薄透明的润饼皮里裹了卷心菜丝、绿豆芽、香菇、海苔、猪肉、虾仁、蛋皮丝等,卷成枕头状。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炸。这家西街润饼,据说全年无休。老板摊饼像变戏法,你即便不买不吃,在一边看,也是享受。

【开元寺,东西塔】

西街最大的魅力自然在开元寺,那才是泉州旧城这件稀世艺术品上的皇冠。去西街的开元寺走走,看看它的清晨与黄昏。亲自去了解下它的历史,有着中西文化的包容和大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可以细说的宝贝和故事就有一箩筐,无怪乎1960年董必武来泉留下"东西双古塔,南北一条街"的盛誉。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今名。

寺庙规模宏伟,占地面积7.8万多平方米。气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东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的神韵著称于世。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1300年来历尽风霜,多次修缮,香火不断。

这座唐代古刹,莲宫梵宇焕彩流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荫,自古便居泉州佛教丛林之冠。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欣然题词:“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法师,晚年曾居寺内弘律故居开元寺尊胜院,留下不少传世经典墨宝。

开元寺大雄宝殿又名紫云大殿,在它的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古印度教石柱,明末泉州名僧木庵曾将其称为“石柱牡丹”,作为开元寺的“八吉祥”之一。石柱的每个圆盘内分别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但以印度古代神话故事居多。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都和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有关。开元寺的古印度式石柱,一方面印证了婆罗门教在泉州传播的历史,另方面也说明了古代泉州对不同宗教的包容和见佛就拜的习俗。

开元寺内相距约200米的二座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东塔名“镇国塔”镇伏邪乱,高48.27米,西塔名“仁寿塔”广施仁爱,高45.06米。双塔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享誉海内外。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可谓泉州古文化的"镇市之宝"……

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技艺、雕刻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东西塔的艺术价值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它给予人们思想与哲理的启迪从不枯竭!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东西塔是这样的神奇,在泉州人的心目中它一直是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榜样。

参观完开元寺已到中午,一行人坐着古城泉州特色的公交车,来到金鱼巷吃午餐。

【金鱼巷】

金鱼巷,位于泉州市区府文庙广场附近(泮宫口牌楼对面),金鱼巷在宋代时被称作谢衙,因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年久宅废,他的后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块匾,上书“金鱼世第”。原来,从唐代开始,五品以上官员就有佩戴鱼袋的传统--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谢仲规是宋皇佑元年进士,累官福建转运使,官至三品。他的后代也均是高官,佩戴金鱼袋,所以谢衙就被称作了“金鱼巷”。

经过泉州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历时半年多,泉州古城背街小巷 "微改造 " 项目金鱼巷改造完成,既留住了古巷的韵味,又令其焕发新生,图为金鱼巷入口的铜板。

千年光阴淌过,谢衙虽早已不再,却留下了一处处时光的印记。说到金鱼巷,就不得不提爱国华侨李功藏,他的故居宅邸就坐落在金鱼巷32号。

李功藏,清咸豊庚申年(1860年)五月初九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印尼华侨李廷芬的次子。为印尼著名商界领袖,武荣州之望族。清光绪年间因"输财急公"被皇帝诰授中宪大夫。杰出的商界领袖、慈善家、政治家、战略家、实业家。

金鱼巷更富闽南传统街巷魅力,并与泮宫、府文庙节点串联一片,打造古城慢生活街区,今后将成为市民和游客享受泉州古城慢生活的休闲好去处。

逛完金鱼巷,自然就是要吃最具当地特色的美食,至于图片……忘记拍了,只顾着吃了……

未完待续…………

*摄影:薄闲阳

*原创图片及游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商务合作,请私信留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劳动最光荣作文300字 假期感想作文800字 2016安徽高考作文 我的小发明作文400字 描写梅花的作文400字 迎着风作文800字 品味成长作文600字 春节小作文150字 搓丸子作文 初中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小学生写过年的作文 美丽的春天100字作文 生活的启示作文400字 一篇写事的作文500字 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 最美的什么作文500字 关于校园生活的英语作文 一件刻骨铭心的事作文 我和班主任的故事作文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400字 读书笔记作文300字 爱哭的我作文4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450字 四季之美作文600字 与书为友作文500字 难忘的时刻作文600字 意外的收获作文600字 有关辩论会的作文 泰山游记作文600字 期待的眼神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