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豆瓣8.6《如父如子》:两段亲情的艰难抉择 三重观念的激烈碰撞

2021-01-04 00:05:01
相关推荐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儿子并不是你的儿子,你会作何选择?是枝裕和的电影《如父如子》讲述的便是两个“抱错了”孩子的家庭面对这一难题时的经历与选择。

福山雅治饰演的野野宫良多是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他与妻子绿和儿子庆多生活在东京一处高档住宅里,“家里就像宾馆一样”。父亲良多是一个野心勃勃、干劲十足、说一不二的精英人士,但儿子庆多却并不像父亲那样咄咄逼人,反而是一个温柔善良、敏感体贴、经常会被误以为是小女孩的男孩子。良多对庆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也定了许多的规矩,希望庆多未来也能像自己一样成为精英人士。

另一个家庭是中川雅也饰演的斋木雄大与真木阳子饰演的尤佳里这对夫妻及他们的三个孩子:琉晴、大和和美结,而琉晴本应是野野宫家的孩子。雄大在乡下开着一家破旧的电器店,整个人不修边幅,但是非常能跟孩子们打成一片,擅长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尤佳里个性要强又独立,能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需要,但又不过度严苛或骄纵。夫妻两人对三个孩子采取“放羊式”的教养方式,经常带孩子们到处游玩。

两个家庭的平静生活因为医院的一通电话被彻底打破。绿的老家就在雄大一家所在的县里,当初生产的时候由于良多工作繁忙,绿便回到老家请母亲照顾自己,也因此与尤佳里在同一家医院里诞下儿子。在琉晴上学体检时发现血型不对,医院才意识到当初两家可能抱错了孩子。当在法庭上对峙的时候,真相被揭开,原来并不是不小心抱错了,也不是医院的疏忽,而是有护士刻意调换了两个孩子的脚环,理由仅仅是因为看到野野宫一家过于幸福了,联想到自己当时的不幸,觉得心下不忿,于是便调换了孩子,希望世界上像自己一样不幸的人再多一些。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护士的确达成所愿,她在六年前的恶意让两个家庭遭受到巨大的冲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野野宫一家而言,这种冲击又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打破了这个家庭以及良多心中多年来的禁锢,让他们重新认识到所谓的“血缘”与“父子”究竟是什么,也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真正幸福的家庭生活。

故事的主体围绕着两个孩子交换留宿展开,在留宿的过程中,两个家庭都在适应新的变化,而这种适应对于野野宫一家显然更为艰难。琉晴过惯了野孩子的生活,不听从良多的条条框框,加上两人的性格都属于强势不服输的类型,彼此时常爆发冲突。而绿的性格偏于退缩内向,根本不擅长与琉晴相处,野野宫一家原本稳固的三角形在琉晴到来之后已经崩塌。而这种崩塌又唤起了良多对于自己原本的原生家庭的重新思考,他意识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却变成了最讨厌的父亲的样子。在血缘与教养的选择中,两个家庭最终选择了后者;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冲突之后,两个家庭决定一起为孩子们提供温暖的庇护,像一个家庭一样继续生活下去。

《如父如子》延续了是枝裕和一贯的风格,在温情的基调下剖开一些隐藏的血淋淋的伤口,让社会的另一面在清新的景色中暴露出来。电影曾获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提名,在豆瓣上10万+豆友给出了8.6分的高分;同名小说在豆瓣更是获得高达8.9分的评价。影片里两名小演员的出色表演生动呈现了了6岁孩子的天真烂漫与遇到重大事件时的敏感细腻,让观众体验到极强的代入感。

电影终了,思考继续,面对两个孩子,究竟是血缘重要,还是朝夕陪伴的感情重要?作为父亲,究竟该代表英勇无畏的男子气概,还是扮演与孩子亲密无间的伙伴?当发现与曾经的父母越来越相似时,是屈服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勇敢地重新抉择?

01

是血缘?还是教养?

父母总是忍不住地想要在孩子身上寻找与自己的相似之处,鼻子长得像爸爸,眼睛和嘴巴长得像妈妈;脾气倔强像爸爸,与人为善像妈妈;喜欢吃西兰花像爸爸,讨厌吃玉米像妈妈……作为父母血缘与基因的延续,孩子总是承载着家长很多的期待。

然而,孩子也总有不像父母的地方,毕竟他们是一个个全新的、独立的个体。如果是自己的亲生子女,想必会觉得欢喜居多,毕竟孩子有着自己的个性,无需只做父母的翻版。但如果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呢?

《如父如子》中,当得知庆多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良多说了一句“果然如此啊”,他终于为庆多的软弱与怯懦不似自己找到了完美的解释。在长相上旁人都看得出庆多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在饮食习惯上,庆多像斋木一家一样爱吃炸鸡块,而不像自己爱吃日式牛肉火锅,而这些都成为他最初坚持想要调换孩子的原因。加之周围的家人、同事都在劝他说血缘最重要,孩子未来是会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的。所以在绿很犹豫的时候,良多很果断地想要自己的亲生果肉,甚至想要两个孩子都归己所有。

但当亲生儿子琉晴来到家中时,他又发现,与自己有着同样强势、倔强、寸步不让、毫不畏惧性格的琉晴反而让自己非常没面子,父亲的威严在琉晴面前荡然无存。此时的良多没有将其归因于血缘,反而推脱给了“教养”:

表现好的地方都归功于“血缘”,看不顺眼的地方都是“教养”不善之过。

在良多眼里,琉晴的个性都是因为斋木一家疏于管教造成的,而全然未想到琉晴与年幼的自己几乎如出一辙。

直到良多开始翻看相机里的照片,他才发现,在不知不觉间,庆多已经越来越像自己,连头微微向左偏的习惯和样子都一模一样。在血缘面前,朝夕相处培养出的感情与默契逐渐压过了遗传的影响。这促成了他最终的改变,决定重新争取庆多对自己的谅解。

正如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言:“孩子的最终发展并不仅仅是最初遗传因素的结果,孩子基于他的计划主观的塑造着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血缘与基因重要吗?当然重要,人类这种自私的物种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播撒基因。但是比起基因,我们彼此陪伴的时间呢?所谓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呢?这也许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02

是威严?还是宽容?

良多初见斋木一家的时候便非常看不惯雄大的作风,邋里邋遢、爱贪小便宜,以至于当琉晴来到自己家时,他把琉晴的坏习惯都归因于斋木一家的“教养”太差,他给琉晴列了一页A4纸的规矩,细致到每天玩30分钟的游戏、洗澡时不能说话等等。

很显然,野野宫一家与斋木一家所采取的教养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在规则明确的野野宫家里长大的庆多,刚到斋木家时被斋木夫妻不拘小节的性格吓了一跳,他也从未习惯父母会用调侃而非训斥的方式与自己聊天。

在心理学里,教养方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有些研究者根据父母对孩子控制和要求程度的高低以及响应、温暖程度的高度将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对孩子控制高同时温暖程度也高的权威型教养方式往往是父母较为推崇的最好的方式,而对孩子既无要求也不响应的忽视型教养方式显然是最应该避免的。

对应到《如父如子》中,对孩子要求高但温暖程度低的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要求低但响应程度很高的放任型父母看起来似乎是野野宫一家和斋木一家的类型,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想很多观众会觉得斋木一家显然更好一些,雄大总是陪着孩子玩,但良多一看就是那种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和父亲,不招孩子喜欢。

但再仔细看细节会发现,庆多虽然也相对较快地融入到了斋木一家,但他对良多的感情始终未变,在他心中,父亲虽然总是在书房里忙工作,但他依然很信赖和依靠父亲;父亲交代给他的任务他会不折不扣地认真去完成,即使这些任务对一个6岁孩子来说已经太难了;父亲让他弹钢琴,即使不喜欢他也会每天去练习。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偷拍了非常多父亲睡觉时的照片,这些都是他对父亲的认可与爱。他还对母亲说,“想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良多看似冷酷无情的教养方式并未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庆多是个好孩子这么简单。在亲子的互动过程中,双方一定会彼此磨合,而这个过程又一定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鲁道夫·德雷克斯在《父母:挑战》一书中曾概括了父亲对子女的教养意义,他提到:

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来源于男性所处的社会地位。父亲在家庭中男性权威的代表者,是负责收入来源和养家糊口的人。在孩子眼中,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作为工作者的特质。父亲的影响往往反映在孩子对待工作的实干的态度上。父亲是最适合激励孩子有所作为的人,相反,父亲也是很容易挫伤孩子自信的人,以致小男孩会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父亲也许在教育孩子方面并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孩子们依然有可能将他看作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

在东亚的文化中,父亲作为男性权威的代表这一点尤其重要,尤其在日本,传统观念及很长一段时间的习惯是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出现,“男主外、女主内”的形象深入人心,野野宫一家是很典型的家庭代表,而良多的形象几乎是日本成功男性的代表。因此对于庆多而言,父亲并非是冷酷的暴君,而是自己的角色榜样(role model),他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变得像父亲一样。

其实,良多也有流露出自己温情的一面,与庆多一起弹钢琴、玩电子游戏,这些细节都流露出他的爱意。尤其在与琉晴相处的最后几天时间里,他放下了自己父亲的架子,与孩子打闹成一团,终于变成了一个“恩威并施”的父亲。

而在另一方面,雄大在剧中一直是以孩子的知心玩伴的形象出现的,无论是放风筝、商场里的游乐设施,还是在泡澡时与孩子的互动,展现的都是另一种父亲的形象。对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令人羡慕的亲子关系,但雄大的形象就是完美的父亲吗?

并不尽然。首先,他修玩具很有一手,的确能博得孩子的好感,但同时他也毫不讳言地告知庆多自己在工作实际上都是在看报纸,在亲民之外,这为孩子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呢?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言,“父亲最重要的特质是作为工作者的特质。”孩子会习得父亲的一些工作态度和习惯。

另一方面,在多次的会面中,斋木一家总是迟到,而且每次迟到,雄大都会为自己找很多借口,甚至把罪过推到别人身上。虽然这些场合里并不都有孩子的身影,但是可以想见这种思维习惯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以为迟到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

深入两个家庭会发现,每个家长都是第一次做家长,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性格,每一次的教养都是全新的挑战。因此,重要的不是在坐标系中寻找一种合适的分类,而是投入爱与期待地经营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不要让原生家庭的烙印影响自己与子女的关系。

03

是原生家庭?还是个人选择?

在《如父如子》中,有几个片段让我们窥探到良多的原生家庭。良多与哥哥大辅一起回老家看望父亲与继母,大辅在充当着和事佬,而良多对于自己的父亲态度非常冷漠。原来,良多的父亲在年轻时经常酗酒、赌博,不仅逼走了妻子,也经常虐打良多的继母,对两个孩子更是异常严苛。良多对于父亲和继母都非常不满,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离开原生家庭。心里的这股劲儿支撑着良多一路顺利地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和商界精英,终于过上了年幼时梦想的生活。

但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一直没有消散,他将自己的家庭与原生家庭彻底隔绝,不让孩子见祖父母,自己也几乎不会回家探望父母,父亲对他的伤害让他始终无法忘怀。

然而,琉晴的到来却慢慢让他发现,自己的做事风格在不知不觉间跟曾经的父亲越来越像,一样强势、一样说一不二、一样目中无人、一样地习惯性推诿责任、一样地对家庭投入太少时间和精力,甚至一样的,没有顾忌儿子的感受。对待继母,良多始终没有将其作为自己的家人,总是保持着疏远感,而这种关系处理的方式也严重影响了他与妻子绿之间的感情。

直到意识到这一点,良多才开始觉醒:问题的症结其实一直都在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在于血缘或教养。哥哥大辅与自己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因而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原生家庭在近年来是热门词汇,有时我们会将自己的一些不顺遂都甩锅给原生家庭,但换个角度来看,环境施加的影响固然强大,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选择顺应或改变。再换个角度来看,对于原生家庭的思考并不是为了让我们为事情找个托辞或借口,而是为了给改变找个着手点。

《如父如子》里,琉晴的叛逆与不顺从是一个引爆点,引发良多对于自身的诸多反思,更推动他回到原生家庭中解决与父亲、与继母之间悬而未决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潜藏在他自己家庭问题之下的深层次的导火线。在野野宫一家的三角形关系中,绿与庆多紧密相连,而远远地离开良多,这种脆弱的维系只有靠良多自己的选择才可以加以巩固和拉近距离。

04

结语:血浓于水的亲缘,还是朝夕相伴的情感?

选择血浓如水的亲缘关系,还是选择朝夕相伴培养的感情?是选择做个长不大的孩子,还是选择做个工作狂的父亲?是被原生家庭的阴影笼罩,还是勇敢地抉择取舍?《如父如子》留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这三个问题。护士的选择所反映的人性之恶、电影里未多着墨的职场斗争、雄大颠沛流离的前半生对他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在父与子的大主题之外依然值得深思,而这也恰恰是是枝裕和的魅力所在:让一千个观众看到一千个不同的社会切面。

再让我们回到文章的主旨:

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仙人掌300字作文 春天的公园600字作文 享受生命中的温暖作文 我不怕因为半命题作文 身边熟悉的人的作文 糖果节作文600字 童年作文题目 关于坚持理想的作文 我的精神小屋作文 一个夏天的早晨作文 立意作文 关于微笑的作文600字 垒高自己作文800字 我的老师三百字作文 初中暑假作文600字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作文 禁毒安全作文 今天我很高兴作文 这也是一道风景作文 小白兔作文五年级 什么情结作文600字 关于惊喜的作文 关于诚信的高考满分作文 我与朋友再见时作文 长隆野生动物园游记作文 立春作文 20年后再相会作文 做与不做作文 作文华为 我的表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