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9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

2020-06-11 14:45:01
相关推荐

新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作文的常用审题方法。 2、多角度审视材料,提炼观点。 3、合理恰当的用好材料。 三、解题: “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也称命意作文或题意作文。就其本质来说,题意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比较而言,题意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增加了同学们的审题难度。 给材料 给话题 一个材料 一个话题 四、审题方法讲解: 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例1《鞋匠的好奇》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天经地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例2《荆棘鸟》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它的歌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立意进行写作:上面材料的主旨是赞美荆棘鸟以顽强的精神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 参考立意 从荆棘鸟的方面可这样立意: ①超脱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丽; ②有顽强的意志,才敢挑战生活中的荆棘; ③生命需要勇敢和顽强。 从材料中的议论部分可这样立意: ①最美好的东西往往需要用最深痛的巨创 来换取; ②以生命作为代价,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爱。 2、以果溯因法 因果分析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3、2006年全国卷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例4、渔翁捕鱼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用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3、辨证关系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和角度,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5、哲学教授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 ①.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 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②.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 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 ③.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 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 ④.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 4、联系实际法 现实生活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含义。思路往往是由物及人社会。 对所给材料的使用原则 五、课堂演练 1.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 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 [解析]这是9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作为组合性材料,写作时要作同异互求。第一则材料赞赏别人的“助人为乐”,第二则材料表现自己的不“助人为乐”。两则材料在为人处事的关系上统一起来,文章可以立论为“欣赏别人,也要看重自己”,因为“你不是旁观者”。 例13:根据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的问卷调查:“你如果遇上别人碰上麻烦事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例14: 材料一:高速公路往往会在一段笔直平坦的道路后有意设计一个起伏很大的限速弯道,其目的是使开车的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避免由于很长时间高速行驶所形成的方向上的惯性而造成视觉上的误差。 材料二: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穿针者越是全神贯注的努力,他的手越会抖得厉害,线也越是不容易穿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意思是说,目的性越强越不易成功。 要求全面理解以上两则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材料一:强调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材料二:强调做事不能太有目的,不能太紧张,要适当地放松自己。 两则材料从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深入分析其内在联系,又存在着统一性。这统一性就是材料的主旨所在,由此可得出如下立意: 张弛有度,乃成功之良策; 既要紧张,也要适度轻松; 既要集中注意力,又要分散注意力等 总结: 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 特别提醒: 上面的几种方法都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1.应有明确的“引材料”的痕迹: 不仅开头要概述引用,还要在中间适当提及,在结尾可以再一次的回扣材料,做到 “善始善终”。 也并不绝对化,对于作文水平高者,只要立意准,也可不引。 2.材料作文的组成: 引——析——点——联——结 1.方法的重要性;2.学会变通; 3.转换思维、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 4.善待生命;5.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6.利益可以左右人;7.智慧;8.适时放手;9.“思考”的重要性;10.理论与实践关系. * 写作时要表达个人的感受与思考,力捕情感世界中最令人感动的点,学会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提升文章的思维深度。 二、教学说明: 形式:话题作文 —— 体现开放 本质:材料作文 —— 讲究审题 严格的限制性:“三不” 高度的开放性:“四自”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自定文体 自定立意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给材料 不给话题 一个材料 多个话题 新材料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三性四清” 1.整体性原则 2.多向性原则 3.筛选性原则 1.理清对象 2.分清主次 3.辨清关系 4.析清含义 审题的原则 审题的要点 材 料来源 寓言故事、历史事实 诗歌、漫画、名人名言 新发生的事件、报刊上的 一段歌词、一组素材 一句格言、一个成语 材料形式 材料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1、抓关键词句法 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分析(1)着眼于乌鸦: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 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 A 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 C 认识自我。 (2)着眼于小孩称赞乌鸦——因为它不愿意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自己。 可以得到:敢于挑战,敢于尝试,超越自我。 (3)综合(1)与(2)又可以得到: 既要勇于尝试又要讲究实际立意。 B 人贵有自知之明。 D 一切从实际出发。 过程分析 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 面对“乌鸦”的行为,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 牧羊人 孩 子 乌鸦 忘了自己叫什么 它也很可爱 ①盲目模仿 ②缺乏自知之明 ③一味好高骛远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 ①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②“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③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④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综合:既要勇于尝试又要讲究实际立意 以果溯因法。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井里捞鱼原因两条大鲤鱼,三条鲫鱼,几只米虾,空白结果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例6: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 “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然而有的人总感到不如意,总想让 “千里马”与“老黄牛”搞优势互补,从而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分析:这则材料谈的是人们对“千里马”与“老黄牛”的态度,如果将材料中的动物联系到人类社会,学生自然容易找出材料的主旨: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5、把握情感倾向法 例7: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观点: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贬 贬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例8: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三千年的时间,只好忍痛放弃了这个计划。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要三千年的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1.蜗牛好高骛远,立志大而不重结果,两次宏伟的计划都因不切实际而流产。贬 2.不肯脚踏实地,不肯从干好平凡的小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贬 6、领会寓意法 例 9: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分析:正面: 1.独立思考是可贵的精神素质; 2.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出盲从的迷谷; 3.多分析,多比较,方能鉴别是非; 4.真知从实践出,真理从实践来; 5.试一试是成功的开始,敢试才会有成功 反面: 1.缺乏独立精神的人只能扮演依附 攀附的角色; 2.大脑长在别人头上的人是可悲的; 3.盲从没有出路; 4.人云亦云,自陷困境。 7.提炼本质法 例10: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 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无私友爱的品质 不贪的品质 严格的习惯 知错就改 的品质 良好的生活习惯 仔细观察的习惯 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或做学问与做人。 观点 8、道理升华法 漫画中,在那么一种简单、划一、削足适履的教育方法之下,老师不必运用自己的智慧,学生也只有成为千孔一面的泥塑木偶的份!你看,那两个拇指轻轻一按,学生就只有就范,就只有成为“统一面”似的“合格产品”了。 评议千篇一律的让我们反感的教育;憧憬让我们张扬个性、自由飞翔的理想的教育。 例11: 9、纵向横向立意法 例12: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这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反向立意: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横向立意: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延伸立意: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10、同异互求法 对于组合性材料作文,应该通过对每则材料的同异分析来确立文章的最佳观点。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屏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在互为因果、互为补充或相互对立的比较中概括出一个论点。这样才不致于被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3.一傅众咻(一人教导,众人吵闹,难以学好) 阅读左面 三则材料 立意: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 1、战国时期赵王实行胡服骑射政策。 2、秦始皇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筑万里长城。 3、汉代王昭君出塞,为帝业实施和亲政策。 4、鲁迅就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写了《拿来主义》。 5、我国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6、清代搞闭关锁国行不通后又搞求荣卖国。 阅读左面 六则材料 立意:封闭与开放、封闭与交流,以开放心态 对待外部事物、外部文化等。 异中求同 同异互求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乐园作文200字 袁隆平作文600字 保护环境作文400字 妈妈的爱作文600字 我的理想作文800字 可爱的小白兔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大全 关于困难的作文 关于收获的作文 牡丹花的作文 关于文明的作文 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踏青作文 怎样写作文 声音作文 作文素材大全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200字作文 假如我是一棵树作文 歌声嘹亮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中学生新作文 给家长的一封信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梦想 校园生活作文600字 什么二三事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300字 剪窗花作文 爱国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