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报网文摘|风景不是寻常物——高中记叙文景物描写指津

2020-11-18 22:05:01
相关推荐

记叙文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主要是区分于人物描写,其实人也是一种物,所以二者难免有交融。

景物描写对于记叙文具有关键意义,其作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也能够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大致就是这些。需要强调的是,景物描写的好坏和意义,完全取决于特定文章自成一体的天地。也就是说,再好的写景文字,如果换了一个环境,也会不合时宜。一个善于写景的写作者,总是创造一种与整篇文章格局相吻合的情境,让我们体验到真实生活场景带来的快感,引发每个阅读者基于个人生活体验的画面。本文选取特定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尝试结合一些典型材料,帮助高中生习得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有关技能。

一、内容选取——不是你看到了就要写到:给世界留点想象

课堂主问题一:说到景物描写,你脑海里会闪现哪些具体的景和物?

说到“景物”,我们容易联想到青山秀水,风景名胜等;其实,一切人为的环境也都在这个范畴之内。我们把环绕着我们的境界,都称为景物:自然的山水固然是景物,人为的房屋和街道也都是景物;景物也不专指美丽的、赏心的而言,丑恶的、恼人的也包括在内。凡是我们所经历的景、境、物,都是可以供我们描写的景观。

比如,描写一个词语“泥泞”,大家能写出来的都是各自的泥泞场景。我们看一看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散文《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农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混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这段文字是典型的场景描写。选取了一个特定地点,小巷里。选取的景物内容包括排水沟、燕子、鸡鸭鹅狗、老人的手杖、孩子的糖等,很复杂,也很有画面感,很逼真,也极有动态性。这个场景,景物描写为主,尽管很多同学未曾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但并不影响大家头脑中形成各自的一个鲜明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谓“情语”,都是具有个体独特性的。

结合写作内容选取的初步认识,我们可以做一个训练:哪位同学到菜场上买过菜?怎么描写菜场?

分析一下:菜场这个大环境中,具体描写内容的选取,其实是多元的。举个例子,即便单一描写菜场的样貌,也需要我们借助发散性思维,既可以描写某种蔬菜的形色味,又可以描摹场景和季节更替中的菜场变化(品种品类、疫情期间人员菜场全是戴着口罩的中年男人)等;还可以描摹寒冬凌晨的菜场周边、恒温的小超市里的人们,和傍晚时分菜贩在水泥台上整理要卖的青菜时的动态情状。有时候,我们一眼千年,有时候,一瞬千言。往往,我们写作的困扰,在于词不达意,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写了很多内容,却不知道你想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再看两个例子。第一个也是关于菜场的,出自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走投无路的铁传甲,无意中走到了菜市场,抱着孩子的妇人,带着拐杖的老妪,满身油腻的厨子,各式各样的人提着菜篮在他身旁挤来挤去,和卖菜的村妇、卖肉的屠夫为了一文钱争得面红耳赤,鲜明而生动,他的心情突然明朗开来。

古龙在此处的观点是:一个人若走投无路,就放他去菜市场。所以,大家注意到:是“走投无路的”铁传甲,走到了菜市场。他看到了什么呢?看到老百姓俗常生活的情趣,看到了普通人鲜明而生动的美好。大家注意描写内容的选取:如果我们平时看到满身油腻的厨子和为了一文钱争得面红耳赤的村妇屠夫,肯定不会“心情明朗”的,然而这时候的铁传甲就会:在古龙笔下,菜市场里蕴藏的生活百态、人情和色彩,能让心如死灰的剑客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武汉封城阶段的人们,走进铁传甲的那个菜场,或者假设能置身喧哗吵闹的菜市场,也必然会感到舒心畅快,大家认可吗?这就是内容选取的基础: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

再看胡兰成在散文《陌上桑》中所写的“城里贩子到乡下收蚕茧”场面片段,首先关注景和物的选取:

及蚕上簇,城里人就来胡村开秤收茧,行家水客即借住在村人家里。他们戴的金戒指,用的香皂与雪白的洗脸毛巾,许多外洋码头来的新鲜物事儿,妇女们见了都有好意。而且也有是从城里来的少年郎,不免要调笑溪边洗衣洗菜的妇女,但她们对于外客皆有敬重,一敬重就主客的心思都静了,有调笑的话亦只像溪水的阳光浅浪,用不着羞旁人。

这一小段文字,不仅仅是景物描写,但描写城里年轻人时特意选取了“戴的金戒指,用的香皂与雪白的洗脸毛巾”等城里才有的物件进行描写,就给了一直“溪边洗衣洗菜”的农村妇女极大的视觉冲击——简约的内容,就构成了情感碰撞。

这一层面的技能总结:描写景物,要做资源筛选师,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筛选出有效的内容,不是看到的就要写到,要留白,给人共情和想象的空间。

二、视角确定——你可能需要一个好位置:你看她为谁而来

课题主问题二:当描写景物时,你“站”在哪里?

进行景物描写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站位问题,要有一个符合行为逻辑的顺序,有共通性构图。譬如,我们要描绘有一幅图景:假设是夜晚的一个路口,你也许正站在这路口的某一个地方,不在马路上,不在空中,你就在你家楼上。这就是景物描写时,写作者“站”的角度,这必须先确定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看到“他”,也同样看到了站在暗处的辛弃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看到了孤帆,看到了天水相接处,也看到了站在渡口久久不肯离去的李白。李白就站在他描写的景物里——你的写作,要能够让阅读者也看到你的立场。结合这样的理解,我们来看鲁迅先生广为流传的一处景物描写: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很多人读了这两句话,说,这个我也会写啊:我家的后院有两株树,一株是桃树,另一株也是桃树。我喝水有两个杯子,一个蓝杯子,一个灰色的杯子。

也有老师带着学生解读分析这段话:它运用了反复的的修辞手法,指出写作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这种讲解,都是正确的废话。我们真的体会到鲁迅这位写作巨匠此处描写的匠心了吗?不妨把《秋夜》1-2小节摘取出来再看: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后,我们换一种赏析方法:把第一句话改为“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一旦修剪,我们看,描写的对象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也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修剪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夜》的首段,变成描写“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有打算写枣树——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的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这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这个第一段,只是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大家要能够理解景物描写的意义:你的角度是什么,写这个内容又是为了什么。

类似的角度转换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沁园春·长沙》,上片写“万类霜天竞自由”远近高低,都是为了引出那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杜甫的《登高》,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作者站位确定之后,借助视角转换为抒情所作的蓄势。

这一层面的技能总结:描写景物,要做摄影师,选定自己的角度——那时、那地、那情,我们只能站在一个位置,一个角度,无法同时占有两个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

进一步来说,当你想要生动呈现一个场景时,要让阅读者确知你不是在胡编乱造。阅读者应该发现你使用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其来处;这很重要:好比摄影师站定了一个定位,向四周拍各种风景;或者摄影师,随时拍移步换景,随时拍摄周围的景物。观察点不同,摄取的景物方位、物象形态、光线明暗也不同。同样“咏梅”,陆游是“寂寞开无主”的“零落成泥碾作尘”,林逋是“占尽风情向小园”的“疏影横斜”。面对实际景物的写作,倘若不在头脑中提前选定自己的观察点,甚至情感投射点,往往会方向不统一,形态失真,明暗无准;那就离好的描写很远了。我们再来看丰子恺先生在他的回忆散文《忆儿时》中的精彩描写:

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欢喜。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豆腐干的碎器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

这里的描写(回忆),有时间(黄昏),有地点,而描写时删繁就简,眼中只剩下这张八仙桌,也符合儿童的独特视角——这就是那时、那境,是幼小的丰子恺特定的观察点——别人都看不到这个画面。这更是丰子恺多年后温情回忆父亲的深情凝望。所以大家写景,要有立场,找到一个合适的、特定的观察点,更要找到最富有表现力的内容、最具有力量和生命的情感点来写。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都背诵过,有明确的立场: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段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多写具体景物具体场景,先写静物,后写动物,再写静景;有明确角度,先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动用多种感官,既有视觉听觉,又有触觉味觉。这段“草园”变成“乐园”的描写,充满了那时、那境的鲁迅之无穷童趣,全段也是以这个观察点为中心进行主旨构图的。

三、特色呈现——自己的才是独特的:如何成为一个妖孽

课堂主问题三:当描写景物时,你是否“看见”?

这个问题,首先是问大家是否在下笔之前已经胸有成竹。作为一次创作,在一切开始之前首先要确定动机问题,从而确保之后的观点或者细节处理到位。我们要想好了再写,而不是一边写一边凑。

分有特色和有风格两个层面讨论。先看例子,还是鲁迅先生的《秋夜》: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的,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毫无疑问,这是一幅精美的小品画。鲁迅先生在进行描写时,心里应该是看得见这幅画的。高明的作家写景,某种意义上是用文字在画画。类似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这也是一幅早就画好的画。

这一层面的技能总结:描写景物,要做画家,下笔之前“胸有成竹”,以文字代画笔,写出画面感,让读者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还要进一步厘清写作特色问题:举高中生都学过的一篇课文佐证: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写景就像口述如何画一幅图: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文段连远近稀疏、着色浓淡等都安排好了。我特别要提出的是,我们看到的景物总是很多,就像初学画画的学生一样,容易千篇一律。所以,好的描写,要能抓住同一情境下自己的独特感受。再看一个例子,曹文轩《孤独之旅》: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大家见过“黑风”吗?我见过,有一次在高速路上,黑风暴雨,可视距离连五米都没有。那是实景,而此处展现的是杜小康的独特感受,“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这三处的“黑”都是实写,写的是眼睛所能看到的都是黑。“风也是黑的”,是虚写,用了通感手法,因为目之所及都是一片黑,黑笼罩了一切,所以导致杜小康心里感觉风也是黑的,这就写出了本来家境厚实的杜小康,在生活忽然一落千丈之后的恐惧。这是极为个性化的写作,一如李清照“独自怎生得黑”的险中求胜。

这一层面的技能总结:描写景物,要做发明家,要敏锐捉住自己的独特印象——我手写我心,内心怎样感念就怎样清晰表达。我们都要有这样一种追求,要从有特色,向有风格攀升。

再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描写为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视觉的印象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听觉的印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意识的印象

朱自清的名篇广泛流传,就是因为其真实中的独特风格。我们都看了荷塘月色,但他写出来的不一样;我们读了他写的,我们倒也都能看到了他所描写的。

因此,景物描写到最后,必然期待有个人的风格特点。问题是,风格既不是工具,也不是方法,它是一个人的内在组成部分——有必要记住的是,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风格,但只有那些最杰出的风格才值得讨论,也值得学习、模仿。一些作家,刚开始的风格是模糊不清的,后来才越来越清晰、精确,越令人难忘。我们进行景物描写,如果朝着个人风格的趋向提升,那就必须更多关注生活,尤其是细腻地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地获取、领悟文字的表现力。

四:写作训练与阅读推荐

五分钟的写作训练:题目《一寸窗户》。当前疫情严峻,我们都困在家,通过自家的某一寸窗户,大家自己决定如何取景。选取之后,你把眼睛向外看过去,找到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瞬间或者杂取各个瞬间的风景,用五分钟,写100-200字,进行描摹。

学生习作示例:

示例一:阳光透过紧锁的窗户,微微有些刺眼。窗外之前的繁华,此时已经完全被无边的沉静所取代。疫情汹涌来袭,以前车水马龙路的街道上竟然不见一辆车。抬眼远望是我从未见过的中华恐龙园,过山车没有了尖叫声,“穿越侏罗纪”也成了让人错愕的安静……近处的小区门口,几位穿着红马甲的防疫志愿者告诉我,这是冷飕飕的一个禁严的冬末。——高一(10)班 蒋沁岑

示例二:在家好多天足不出户。睡不着的夜晚,就看向窗外,家家户户居然都亮着灯,这在以前难以想象,那一点一点橙黄或者白亮的光,是每一个家庭的温馨……偶尔,呆到夜深之时,我看着灯火渐次熄灭,心想:一处又一处的人,进入了梦乡。仍有一些依旧亮着的灯,也许代表着争分夺秒的灵魂。这次疫情的意外居家生活,透过一寸窗户,我觉得有一种扣人心弦的淳朴情感……——高一(10)班 张佳颖

示例三:一醒来,看到窗外的雪依旧飘得很大。我等这场雪太久了。感觉整个世界都好纯粹,当漫天落下晶莹剔透的雪花,一种快意在我的前额上被打破。还没天亮的清晨没有任何声音,静静的听雪落无声,就像听从时间的玉米穗上脱落的颗粒。蓦地,一声鸟鸣炸响,我的思想逃遁,窗外曙光微现。只期待,如约而至的不只是大雪,还有被雪花坠落的疫情。——高一(10)班 王雨薇

推荐阅读铁凝的散文《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感受思考她“寄至味于平淡”、淬砺又似脱口而出的景物描写。

(来源:盏盏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六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4年级作文100字 关于秋的作文600字 我的同桌英语作文带翻译 什么的景色作文 写妹妹作文 体育赛事作文 美无处不在作文400字 点面结合的作文200字 我是篮球迷作文 和妈妈说说心里话作文 泰迪小狗作文 百合花的作文 七年级的英语作文 多一点耐心作文800字 赛跑比赛作文 写习惯的作文 24点作文 我不理解父母的作文 致十年后的我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 有题记的作文600字 蓝猫小学作文 新年的作文500字 金鱼观察作文 人物特写作文 看图作文一年级 关于梦想和现实的作文 关于自省的作文素材 收秋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