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艺术中国」———高廷峰与书法艺术

2020-11-22 11:05:01
相关推荐

高廷峰书法作品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线 上 展 示

高 廷 峰

Gao Ting Feng

高廷峰与书法艺术

旺子/文

高廷峰,男,1954年生,山西省临县刘家会鎮前柏塔村人。退休干部。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河南书法函授学院研究生班,导师欧阳中石、张海、李刚田等。曾任临县县志办公室主任,主持、组织编写、出版1992年版巜临县志》。现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山西省书画院理事,晋商书画院院士,吕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历任临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作品最高奖山西省书法一等奖,并多次入展全国、省、市书法展。作品入选巜中国书法名家大典》和多种专业书法刋物,杂志。出版巜高廷峰书法艺术》。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是他的童年,他是我的全部。他热爱书法,致力于书法,书法几乎占据了他工作之外的所有空间,说他的人生为书法而存在也不过分。由此,我早就想写一点东西,然久久未能动笔。尊重其意愿 ,本文不作过多的评价,只把他学习书法的过程和一些观点推荐给诸君,说出我想说的话,或许对各位爱好书法的朋友也有补益。

(一)他,爱字,爱好字。

他七岁上学,二年级开始写仿,亦称“描红”。就是印着老师的“引格”写大字,行间再添小字。写仿作为日课,不能间断。三年级起作文、誊清都用小楷毛笔写,老师也用毛笔批改。老师日常都说他的字写的好,自然也激发了他写字的兴趣。

小学高年级,他到镇上的完小上学,语文老师赵子富写的一手好字,在全县都很有名气。他喜欢老师的字,从此喜欢上了写字,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好字。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也上了初中,参加了文化大革命。他有机会走进县城,见到了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标语牌匾。每遇好字,他总是驻足观看,爱不择手,甚至忘乎所以。“文革”中写大字报、刷标语、刻蜡板、抄抄写写的工作自然成了他的专利,也使他有了用武之地。

他,字写得好,终身受益。

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生不逢时”。1969年,上了初中一个学期课程的他们,就算作初中毕业。全国的高中、大专院校都“停课闹革命”,不再招生 。1970年冬,年仅16岁的他,参军到了部队。小小年纪,弱不禁风,重体力活他自然比不了身强力壮的大汉们。但是,部队也用得着书书写写的人才,办墙报、搞宣传他是一把好手,也能落个好评。参加工作之后,适逢选拔“四化人才”,他被提拔为县里的科级干部。虽然级别低,但在县一级那也算是个干部。一方面80年代末的清水衙门不被人们看重,另一方面他的字写得好,被当成是文化人,委任到县志办公室编写县志。别人不看好的清水衙门,他却自得其乐,一干就是六七年。洋洋百万余字的1992年版《临县志》成为鸿篇巨著,荣获一等功。他还利用余暇时间开始学习书法。有诗曰:“中岁埋于志,余光醉翰青,毫端存今古,纸上写秋春,无意攀险径,有缘溯源根,时人谓平淡,字字喜双丰”,至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便成了文化人,其实“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告诉我。

他尊师,但未拜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书法热兴起。这种热潮,传到山区小县时,已是八十年代末。这时候,书法正好与他的工作性质相吻合,便成为他真正意义上学习书法的开始。他和同城好友先后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后又参加了“河南书法函授院研究生班”,同时订阅了当时全国能够订到的所有书法类报刊杂志,买到了历朝历代各种各样的名碑名帖,从中摸索出一条学习书法的道路。他说:学习书法要“以古为徒,继承创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历史上的圣人巨匠,名碑法帖,是最好的老师,当顶礼膜拜,反复临摹。现代的名家大家都要尊为师,有的就在身边,更容易交流。除了前述的启蒙老师外,有三位老师对他的印象至深,影响最大。

河南书法函授院的一位导师,在给他的作业批语中说:“学书法线条是基础,好比建筑中的砖和瓦。基础不固,大厦焉存,”这句话影响了他学习书法的全过程。另外一位老师,真草隶篆全能,碑与帖结合得天衣无缝,大字小字各得其所,正书草书完美无瑕。其作品每每让他感动不已,书法风格甚至感染到了他的创作。这位老师不但书法好,人品更好,还经常给他谆谆教诲。还有一位老师,亦师亦友,书法科班出身,人品人见人爱,早在八十年代,就在吕梁日报上载文,称他与其他两位同属书友为“临县三马”,被传为佳话。他们常常一起聊天、品茶、写字,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说,老师书法功底深厚,出手自然天成。他的作品线条圆柔坚劲,结体方圆兼备,在大气中略有些许霸气,让人赞不绝口。老师的书法风格早就形成,还常常临帖不缀,吸收古人之精华为己所用,临帖创作每每至凌晨才入睡。老师的这种精神常常激励和鼓舞着他。

以上是三位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张海、田树苌、颉林。还可以列出三、四、五、六......或者更多。他又说,老师是要尊的,尊重他们的学问,尊重他们的人品,尊重他们的艺术。但是都没有拜过。

他写字,不靠写字“吃饭”。

自古以来,靠写字“吃饭”的人寥寥无几。古代没有专业的书法家,书写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表达形式。历史上留下来的书圣大师,大都是文人高官,真正的布衣是极少数的,即使有也是民间高手,靠卖字为生,他们的字当时也不值钱。现在不一样了,书法成了专业、职业,大大小小的展览推波助澜,各行各业的人一齐挤向书法队伍,还自我标榜为著名大师、书法家。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还没有入门,就想靠写字“吃饭”,使出一些不堪入目的绝招怪招,以吸引人们的目光。这类人有时候也能骗得了人。

也有靠书法“吃饭”的,他们不靠卖字,靠培训。好书家搞培训,培养书法人才,应该得到赞赏。一些所谓的名家,打着培训或活动的旗号,介绍入会,卖字敛财就另当别论了。

靠写字吃饭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地位高,或高官或名流;二是人品好,情商高,朋友多;三是字好,真正的艺术品。这三条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有了这三条,你堂堂正正去“吃饭”,吃好饭,别人二话没说。

他说,这三条他都没有,不能靠写字“吃饭”,若要混饭,就要急功近利,有了功利心,字也写不好。

学书法,他半路出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三十年,可以说培养了他学习书法的兴趣,有了一定的写字基础。但作为学习书法来说,弊多利少。这时期的字,没有传统基础,属于自由体。字不但俗不可耐,还留下了一大堆毛病,就好像是一张被污秽了的纸,让你把它洗干净,洗纸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巨大,然永远也洗不干净,和一张白纸相比,干净程度不能等同。所以50年代出生的人,学习书法的时间与80后无异。50后要先洗纸,再画画,距离自然拉大。社会因素也不同,80后有科班的书法专业,年轻活泼的身心条件,和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一定会被甩掉。当然个性化的差异,也会有佼佼者。他说“那是我吗”?

所以,学书法半路出家的朋友切记不要乱写,乱写不如不写,写得越多害处越大,只能巩固自己的毛病。初学者也一样,都是一个理。

(二)

学书法,有法无法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汉字的美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从记事、文字交流到碑帖的产生,由实用成为汉字书写的楷模,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以实用和艺术,共生共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计算机产生以来,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步退化,艺术功能进一步凸显,逐步趋向纯艺术的存在。大专院校书法专业的出现,更进一步推动了书写作为交流工具和艺术门类的分离。从80年代起,书法热逐步升温,书法队伍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和社会的各个阶层。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各类书法专业与培训学校也应用而生。既然是艺术,它的生命力将会永存,学习书法艺术也将是人生中永远的追求。在漫长的道路中,应该怎样学习书法,他说:有法无法。

什么是书法之法?

碑帖的功能有二:一是记事,供历史学家研究;二是文字美,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历史上流传至今的碑帖,又称法帖。所谓法,就是必须遵守的法则,违法,就要付出代价。社会生活中违法,轻则接受处罚,重则,断送生命。学习书法中,违了法也会断送你的艺术生命。除了碑帖以外,还有一类就是手札、真迹,真迹当然更宝贵。这三样东西就是书法之法,当然是指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名碑、名帖、名迹。

学习书法,怎样守法

书法,简言之,就是书写的法则。书法艺术,就是在守法基础上的创新,形成美的作品。书法,既然是法,就得守法。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守法?一个字,临,或者叫临摹。就是照着古人的字写,写的越像越好,直到形神兼备,再到离开帖,也能写成那样好的字,临帖就算一个段落。有人说,临摹太枯燥,我要创新。创新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不临摹创不了新,你所谓的新不是新,是无根之木。临摹是一条最捷径的路,试想,几千年来,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淘汰再淘汰,一个朝代留下来的著名的碑帖寥寥无几,它就是精华中的精华。你踏在古人的肩膀上走,你还觉得枯燥吗?临帖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古人的精华。有现成的好东西你不要,偏要自己去“创新”,量你也没那个本事,还是好好的临,临多了会上瘾,会成为乐趣,终身放不下。

书法之法,临帖是大法,好比国家之宪法,其余还有一个一个的专业法,楷有楷法,草有草法,点划、线条、结构 、篇章、空白、转折、体势等等都有各自的法。临帖就是守法。

临摹与创新

临摹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姐妹,伴随着书法学习的全过程。没有临摹,创新是无源之水 ,没有创新,临摹将成为徒劳,不会有自己的面貌。王铎晚年一日创,一日临,就是这个道理。“条条道路通罗马”。书法学习的路径有两条:一是一种碑帖定终身。就是一生只写一种帖。这条路相对容易些,它的缺陷是始终跟在古人后面走。现在有不少写欧楷的,穷其一生,也没有超越欧阳询。虽然看起来也不差,但是少了些险绝,缺乏欧字的正大气象。二是,遍临百家,选定适合自己的字体、书体和目标,反复临摹,不断创新,话到老、学到老、变到老,常变常新,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条路走的人多,历史上的名家、大家毫无例外。“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条路无异于唐生取经,其艰难曲折,何止九九八十一。尽管如此,多数学书者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探索与方向

他说:探索阶段是寻找自己的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留存下来的名碑、名帖。名作,都可以作为楷模。这一点不容置疑。在浩如烟海的名家名迹中,那些是你喜欢的?那些是适合自己的?书画函授大学的教程给出了路径,就是选择各种字体之代表作,粗临一通,去选择自己所爱,从而确定自己的方向。

明确方向就是找对自己的路。他说,他更爱行草书。但一上手就写行草书,肯定有困难,把握笔的能力有限,还得从楷书入手,他在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书上下了不少功夫,一临就是几年。转手行草,尤以王羲之、苏东坡、米芾用功最多,章草、大草、小草无一不涉。年近不惑,仍无大成。忽然觉得正书的底子不够,行草一派俗气,于是回头临写魏碑,《郑文公》、《石门铭》,汉隶《石门颂》、《西狭颂》等厚重雄强,大气磅礴一路的隶楷摩崖石刻。行草则由大王一路转至小王,颜真卿、傅山等外拓书风。他说:“我力求再深入,在魏碑汉隶中吸取营养,形成自己的面貌”。

徘徊与坚守

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十字路口往往犹豫再三,或面临新的选择。这山望见那山高。或者是性格使然,见异思迁,或者是心无定力,见风使帆,或者是压根就没有选对,不适应自己。于是,就像夜猫子瓣玉茭棒,得到一根,丢掉一根。其实一根也得不到。这也许是他学习书法的最大弊病。

学习书法,临能形神兼备,创可随心所欲是最高境界。走到岔路口,走错了也不要紧,或者再转回来,或者干脆改道,都会留下痕迹,也不会白走。功夫不负有心人,徘徊后的坚守是更可贵的。

创作是潜移默化的自然。

临摹所得,是创作的源泉,进入创作心里不要老想着某家、

某派、某帖,你从古人那里得来的东西,要让它潜移默化到你的作品中来。有的人生搬硬套,非要把两种风格不同的书体硬拉到一起,这叫强扭的瓜不甜。各种各样的粮食,混在一起,磨成面,营养全面,有益健康。把粮食和沙子混在一起,恐怕你的胃就承受不起,就是这个道理。

创作是厚积薄发的表现。

创作中不经意地流露,表现出临摹中获得的素材 ,或方或圆,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或刚或柔等等,这叫厚积薄发。你只临了一两种帖,或者一两种都没有得手,心手空空便自由挥洒,再多的龙飞凤舞也只能是俗不入目。临帖所得越多,越精准,当进入创作状态时如同火山一样爆发,喷薄而出。像怀素那样,“忽然绝叫三五声 ,满壁纵横千万字”,那种厚积薄发的表现,必然会产生上乘之作。

创作是否定之否定的上升

书友说,平时写的好得作品,把它留下,用着的时候现成。这话没问题,平时写字时放松,相对能出些好作品。他也这样做了。可是写了几十年字,创作了无数的作品,至今没有一件是他如意的。过上一段时间,只能统统扔掉。他说,这是一个哲理,否定之否定。学习书法是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要忍痛割爱,勇于战胜自我。

创作是解决矛盾的过程

一件好的作品,是若干个对立的矛盾的统一,创作就是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比如个性与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又要服从共性。个性不鲜明,与其他人的作品没有区别,个性太张扬,又失于和谐,总之既要符合书法艺术的共同规律,又不同于历史和现实中的某家某派,要具有独特的个人面貌。同时,在整体与局部、呼应与揖让、动与静、白与黑、正与侧等等方面都要做到对立统一,和谐合理,舒服得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创新是有法至无法的飞跃

无法是一种境界。到那时候,你可以前无古人,目空一切,不受古法的约束,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话又说回来,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功夫,总会深深地印在你的心里,留在你的笔下。孙悟空会驾筋斗云,也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你仍然抹不去古法。这就是有法无法,或者说你又创造了一种新法。

当然,艺术无止境,书法作品的美也没有绝对的标尺衡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的差距有时候大到美丑不分的程度,还夹杂了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就更说不清楚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二0一九年十二月于太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 语文老师 作文 梅作文 作文写物 作文 菊花 作文手抄报 初中500字作文 作文事例 趣味作文 写植物作文 善良的作文 英语作文 春节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400字作文四年级 自行车作文 蝴蝶作文 回家的作文 茶 作文 拥抱作文 季节作文 进步作文 英语作文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