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什么?一座“黄金屋”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

2020-11-24 02:10:01
相关推荐

导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扩大,人们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自我修养也随着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习的目的便是培养自我修养。在封建社会,为了适应探索自然和修身养性的需要,私塾逐渐兴起,它的发展如燎原之势,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要学习场所,当人们回忆起我国古代时,自然会有一种非常温婉儒雅的感觉。

说起“私塾”,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们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到,鲁迅笔下的私塾先生是十分严厉的,对于学生的课外提问:“‘怪哉’这是怎么一回事?”,先生只是面带怒气地回答:“不知道!”大多数人对于传统私塾有着“只会死记硬背”“迂腐”的刻板印象。但私塾教育一无是处吗?其实不然,私塾教育作为整个封建时期的主要教学形式,积累了几千年的文气和教学经验,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私塾的可取之处到底有哪些,私塾虽不是现代社会适用的教学模式,

私塾——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教育机构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古代一般不会直接把"私"和"塾"两个字放在一起。古人会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家塾等。私塾成为一个常用词汇是近代之后,用以表示私立与官立、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

春秋时期的世袭制度造成了贵族对教育的不重视,所以我国古代的初级教育一般由传统私塾完成。这种传统私塾是一种开设于乡村内部、宗族或家庭,由私人所办的,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教育机构。按照施教程度,私塾可以分成蒙馆和经馆。古时的私塾施教程度多为蒙学,蒙馆主要教育儿童,教学目的是识字;经馆主要教育成人,多数致力于举业。根据私塾的设置情况,清末学部把私塾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义塾为义务教育,族塾为宗族内部办学,族塾设在宗祠内,家塾为有钱人家聘请名师在家教授子女,自设馆是塾师设馆招生,而自设馆是设置得最多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私塾的教学重点不同。

我国古代的私塾教学从识字开始,主要课程是习字和吟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私塾的教学重点不同,如秦代私塾较为重视识字写字,而宋元时期则重视识字和作文。总体来看,古代私塾的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识字、写字、作文章,教学的核心是阅读与背诵。古时私塾的课程可以分为蒙书、杂书、经书、写字与作文,教学时寓德、寓理、寓思于教培育人才。私塾教学的方式有读、诵、讲、写、习五种方式。

(1)读,五、六岁的孩童进入私塾,为启蒙教育阶段。先学习塾师的楷书的小字片,认识单字。逐渐增加识字量,循环学习,当学习到一千字左右,就开始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2)诵,即背诵,这是塾师检查学生是否熟读诗文的步骤。对前天学过的生字或诗文要求翌晨背诵,但是只要求背诵流利,不需解其意,提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诵读方法,这也是现在也颇具争议的一个读书方法。

(3)讲,解文释义。学生背诵之后开始理解课文。塾师一字一句地讲解,学生逐字逐句地记忆,一日精讲一次。学生听讲后要自己默讲与试讲,在翌日在课堂上复述给塾师听。

(4)写,写是巩固识字的关键。先教汉字的基本笔画,再教运笔方法和握笔姿势。文房四宝俱全,先教描红,再教临帖,都于毛边纸上书写。古人写字不仅要求握笔的姿势正确,还要有一定的力度,要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学生写字时,塾师来回走动,突然去扯学生手中的笔,如果被扯出来,证明握笔无力,是要用戒尺打手心的。而对于那些端正的、工整的字,塾师就会用红笔在字上画红圈,就说明这个字写好了。

(5)习,即习作。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学基础之后,先生就开始教学生学写些实用的应用文,如便条、契约、书信、租赁条、红白喜事的请柬等,之后教一些用以科举应试的范文或其它的文体。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往往是一篇文章就得来锦绣前程,使那些本寂寂无闻的学子一鸣惊人,光宗耀祖。

私塾教学中的出彩之处:

1、吟诵经典,“反刍”教学

《汉字字源》中讲到:“汉字是世界文明古国所产生的原始性文字中唯一现在还在使用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高度发达的表意文字体系。”

提到私塾里的背诵,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汉子是表意文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其文字韵味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层面上,吟诵经典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日积月累中将知识转化、吸收,积累吸收一定程度,便可出口成章,唾地成文。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不断体会字句中的含义,体会到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是“反刍”教学的妙处。

2、因材施教

私塾学堂的教学时数,往往因人因时而异,可分为短学与长学两类。顾名思义,教学时间短的为"短学",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要求不高,只求孩子日后能识些字、记账、写对联即可。"长学"则于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冬月散馆,长学的"长",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教龄长,二是指学生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多。对于不同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尽相同。比如同阶段的学生,可以按不同需求读不同种类的书,让几个学生读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这类书的,几个学生读《论语》的,几个读《孟子》的,剩下的读《左传》等等,他们都可以同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在一个房间中一起大声朗读。即便是同读一种书的学生,塾师也可以按他们记忆力和理解力的不同,给他们安排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内容。

3、读写并重

老舍先生曾说到:“我们小时候念书,得对对子。老师说‘风’,我们对‘雨’。对对子跟写小说,距离自然很大……要写对子,就要很仔细地分析每一个字,风是自然现象,雨也是自然现象,性质相同;风是平声字,雨是仄声字, 声音不同,恰好平仄相对。这样慢慢地学习,就逐渐掌握了文字的运用……。”

学生在对对子时需要讲出这样对的缘由,这对于学生思路的开拓,和创作古诗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书法教学也是私塾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学生通过描红、临摹等方法学习写字,学生在课堂上写字时,老师会来回走动,在写得好的字上面画一个红圈,而学生的字会被张贴在墙上,习字优秀者还会有嘉奖,因此私塾之中的学生写字兴趣浓厚。而旧时念过几年私塾的耄耋老人,能读书写字,写的还是繁体字,那些老人读书是唱书,摇头晃脑,但是可别小瞧那老态龙钟的样子,挥毫泼墨时,字体一气呵成,苍劲有力,尽显汉字之美。

反观现代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缺乏思考,教师文化底蕴有待提升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之中,部分老师不将知识讲出趣味,讲透,反而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是一个被动角色,教师没有将学生是否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放在重心,导致学生囫囵吞枣,都会背会默课文,但是问起其中的含义却是一问三不知。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仅就字词的意思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的作业大部分都是记忆。老师也会在课程过程中提问,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容易预设感情,提问引导性过强,偏应试化,期待学生回答出跟自己预想一致的内容,不听取学生的个人观点。这也导致了提问法只有形式,实际作用甚微,课堂教学气氛不高涨,并没有达到扩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反而可能阻碍学生的思维。

在现今的教学形态之下,学校普遍重视升学率,知识教学为本位,忽视了语文的美与意境。而对教师的要求集中在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语文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既简单又难的一门功课,简单在学生一般都能无障碍地学习其大部分内容,难在无法融会贯通。

其实教学成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所具备的文学知识程度和文学积累深度。一名初级学生去看一篇文章是难以体会其中的深意的,甚至会觉得枯燥涩口,而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储备的老师,才能将枯燥的文字很好地转化成知识传达给学生。特别是古诗词部分的教学,对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求较高,教师只有具备的古诗词知识的储备,才能在课堂上传达出诗词中的各种意境。

私塾教学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私塾教学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塾师也会开展各种活动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属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现今,有很多课堂也开展了趣味盎然的活动,需要继续发扬。

1、丰富学习形式,注重学生的"体悟"

《论语·述而》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的就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却不得时的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很好的地表达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反复地给他说明。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学生才真正掌握了学习内容。

2、教师是“专家”,更是“杂家”

长达千年的私塾教学历史累积了很多优秀的教学经验,传统的塾师不仅具备专业技能,也是饱有智慧和知识的"杂家"。传统的塾师有着专业的教学技能,例如吟诵技能,塾师利用声韵、韵律标注的形式让枯燥的文字变成跳动的音符,建立富有特色的吟诵课堂。塾师会将自己的吟诵技艺传授给学童,将字音、腔音、声调、虚字重长等多个方面的技巧一起编成易于记忆的歌谣。塾师的吟诵多是将手、口、姿势等多方面组合,长短拖止有序、语调抑扬顿挫。在如今的课堂上朗诵也是重要的一环,而传统私塾教学采用的"蹈之"、"舞之"、"歌之"、"咏之"仍可被当代的语文课堂所采用。

青笺说:

唐彪的《师父善诱法》中说:"是师必以学问优为胜"。传统的塾师通才达识,满腹经纶,不仅对待教学工作认真严谨,也肩负起培育学生道德的职责。塾师们在教学舞台上体现了对联技能、吟诵教学技能、书法教学技能……这些精湛的教学技凝结了古代塾师们的智慧与汗水,也启示了现代语文教师教学时要能旁引佐证,要不断提高教学技术,综合提升自己的素养。

总而言之,私塾是古时传递知识文化的场所,教育是国家的基石。传统私塾教学虽然存在着一些现代社会不适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但只要辩证看待与学习,私塾的教学方式对于现代的教育仍然有着指导意义。语文教学如果能在吸取私塾教育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在课堂上展现语文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会在郎朗书声中薪火相传。

文|结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30年后的我作文 安昌古镇作文 作文我的好朋友500字 北京作文培训 抓周作文 龟兔赛跑英语作文 介绍自己的作文400字 收拾房间作文 我的同学作文800字 关于背后的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800字 迈出这一步作文 写人作文550字 机智的我作文 写景的作文150字 关于油菜花的作文 以暖为题的作文 描写家乡风景的作文 滑冰作文600字 篆刻作文 作文成功之路 环境与健康作文 美在路上作文 语文考试万能作文 写景的作文五百字 假期游记作文 作文小白兔100字 班级大扫除作文 默默无闻的人作文 爱我国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