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近体诗写作第四讲 谋篇

2020-11-26 05:00:01
相关推荐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第四课——谋篇。绝句最短也才20个字,长的也只有28字,律诗短的只有40个字,长的也才56个字,但是在这几十个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阐释诗意,是需要深思熟虑,下一番苦功夫的。我们今天,主要讲讲,如何把诗的局布好,如何安排好诗句之间的结构。只有诗句的结构安排好了,诗才能写的好,诗才符合逻辑,诗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

元朝杨载《诗法家数》有这么一段话: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或感古怀今,或伤今思古,或因事说景,或因物寄意,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结,三致意焉,则工致矣。结体、命意、炼句、用字,此作者之四事也。体者,如作一题,须自斟酌,或骚,或选,或唐,或江西。骚不可杂以选,选不可杂以唐,唐不可杂以江西,须要首尾浑全,不可一句似骚,一句似选。

其他的我们先不看,我们就看这句: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结,三致意焉,则工致矣。这句话中,四个字已经道出了布局谋篇的要诀,哪四个字呢?对,就是起承转结。

律诗一共四联,每一联就对应着这四个字。首先是起,就是首联。很多同学写诗有个习惯,就是先有一句两句诗,再去凑一首律诗来。也许这一句两句诗,是只能放在颔联颈联或者尾联的。那他就需要有首联,有首联就需要起意,这个意有时候很难找,因为他不是发自内心的要写诗,而是为了找句子凑诗。所以,首联承担着整首诗起兴的作用。而这个起,有可以有多个形式。《诗法家数》: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者;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赋起,比起,兴起,不管哪一种,都是可以的,都是首联的一种形式。首联要引出后面的意,所以首联的是写景也好,是抒情也好,是议论也好,都是为下面的意做铺垫,我们时刻要记住,首联下面是颔联,颔联是要承接着首联的意思,继续发展延续的,千万不能首联就把意思讲完了,下面剩下的几句,就都是没有意义的句子,再看就味同嚼蜡了。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谓:“诗文以起为最难,妙处全在此,精神全在此”。虽然说的太过绝对,但也说明了起句首联的重要性。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就是直接描写眼前的景色,作为首联之后,又承接这两句诗之后继续写,如果我们把颔联首联换一下会怎么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不是觉得先是很宏大的场景,突然就狭小到眼前的景色,诗意不连贯,在情感上就受到拘束,他不是层层递进,而是层层后退,如果要写下去,颈联必然还要在缩小,这诗的章法就出了问题。

当然,在一些的诗中,首联和颔联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都是写景,风格相近,不存在谁先谁后的情况,那么如果抛开韵律,要调换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不会妨碍整首诗的诗意表达。这就是杨载所说的“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

首联是一诗之首,总概全诗,引出后文。同学们在写诗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把首联写好,首联写好了,读者才有兴趣读你下面的诗。如果首联写的很差,可能读者就先入为主的认为你的诗不怎么样,把这种氛围破坏了,即便是你后面写的非常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那么,具体来说,首联以“兴起”和“赋起”为主。宋朝人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区别就是,赋起是叙物以言情,兴起就是触物以起情。简单的说,铺陈其事是赋起,借景借事抒情是兴起。

元稹《独游》:远地难逢侣,闲人且独行。上山随老鹤,接酒待残莺。花当西施面,泉胜卫玠清。鹈鹕满春野,无限好同声。

首联直接诉说自己独行,接下来就是写他独行的所见所闻。首联是直接点出了诗的由来。

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也是赋起,说想念山中的道士,然后下面几句都是想象山中道士的生活。

兴起的诗就很多了。刘长卿《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正是首联写景色,接下来继续写景,一脉流承而下,在结尾处点出情绪。

赋起和兴起,是古人的分类方法,我更倾向于用虚起,实起来分类。所谓虚起,不直言诗的缘由,写景抒情,凭空而起,却不突兀,婉转起承,毫不跳脱,沈德潜甚至说:起手贵突兀。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是也。所谓实起,就是直言写诗的缘由,诗从何处起,如何切入,怎样角度,为后面写的角度和内容定好了方向。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是也,之后一句,就是写梅花开时的场景。终古写诗,逃不出这两类。

杨载说:“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应;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譬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不一定首联起句非高远不可,也可从小入微,由小见大。大家在写诗的时候,各种类型都可以尝试一下。

接下来,我们讲颔联。颔联处于起承转结的“承”处。承就承接诗意,或者补充完善首联未道尽之意,或者接着首联的诗意阐发接近角度或者延续性的诗意,承接逻辑,从诗人的角度,言情则承其情,叙事则承其事,写景则承其景。刚才我提到一个逻辑的问题,逻辑是现在很多学写诗的同学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很多同学写诗,空有华丽的辞藻,堆砌的文采,却没有逻辑。没有逻辑的问题,在诗的结构里,就体现在联和联之间的矛盾和不连贯。颔联要承首联的诗意顺势而写,如果不承接首联诗意,就很容易出现有矛盾,或者说诗意不连贯的感觉,这是我们需要规避的。首联写了草木郁郁葱葱,颔联写荒烟衰草,除非你是刻意要做对比,否则就眼前的景色而言,是矛盾的。

苏辙《春阴》:春後谁令百日阴,雨淫风横雨相侵。天公未有惜花意,野老空存念麦心。共怪丛均亦黄落,终怜老桧独萧森。过中不克阳安在,夏旱前知未易禁。天公未有惜花意,很好的承接的是上一句“雨淫风横雨相侵”,意思连贯,上下相承。

唐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首联颔联,是通过诗人的眼光进行了转换和承接。诗人乘着船在水中,下一联就写他在船上看到的风景。自然流畅,非常顺滑,符合人们的审美和语感。

杨载《诗法家数》说:“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正是颔联的要领。

我在《端午》一诗中是这样写的:“春去云光乱,节来万事宽。袖深年月重,心大盛衰攒。天地独谁立,山河共我观。死生都一泣,来对楚江滩。”首联“春去云光乱,节来万事宽”点明端午时节到来,颔联“年月重”承接“节来”的时间观,“盛衰攒”承接首联“万事宽”的心态。

接下来我们讲颈联。颈联是处于“起承转结”的“转”处。往往一首诗的“诗眼”,就在转句中。颈联要上承接首联颔联的诗意,下又要转折出新意,为结尾做好准备。我们这里说的转折,可以是意思的更深层次的递进,也可以是诗意的转折,但无论如何,都要与前两联有所不同,不可在同一个平面处。颈联写得妙,诗歌的“沉郁顿挫”就已占了“顿挫”两字了。语势有转折,诗意有顿挫,关键就在第三联。转折要转的有精神,要有力度,更要灵活,上下要应和相接,不能离题太远,有的人为了转折而转折,以至于最终离题万里,上下脱离,使诗意戛然而止,不能接续,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般情况下有这么几种转折法,由景及人,由景及事,由景及情,由事及情,由事及人,由事及理等等,总之,是情、理、事、景、物等之间的转折。转折要巧,要出新意,出妙句。常人能想到的转,是寻常诗句,我们要尽量把时间花在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诗意转折。这个需要时间去苦求,或者灵机一动豁然开朗,或者苦苦索求,一年不得。这个需要大家平时就培养一些独特的思维,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诗意的态度去观察生活。

转折有几种转法。我简单说几种。一是递进性转法,就是将首联、颔联的诗意总结起来,一句托出,为下面的尾联升华而做好准备。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大家可以看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对诗人前两联所描绘的境况的升华,诗人在巴山楚水之地幽穷,仿佛沉舟病树,而沉舟侧畔有千帆竞渡,病树前有万木争春。意思更进了一层。

二是开辟性转法。上两联诗意已达,颈联接上联意,而另言他事,另辟一意,意贯而事不同。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前两联说的是丞相祠堂周围的景色,颈联突然一转,由景转人,描绘诸葛亮的事迹,然而诗意贯通,并不阻隔断裂。

三是退让性转折。在首联和颔联诗意到达高点之处,转折句气势上,诗意上无法再高过了,不妨以退让性的转折句,来为尾联开路。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颈联与前两联,从繁华退到衰败,诗意转折处,尾联自然而出。此外,退让性的转折,还可以是对上联提出假设性的描绘,然后通过这种假设,描绘在假设情况下会如何。还有反转之法,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这里我们不展开讲了,总之,转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就能取得转的效果。但其实,起承转结,是非常理想化的状态。古人在这个颈联处,也有很多不转的诗,并不是严格的按照起承转结来的,尤其是这个转,天下哪有那么多好句子供我们转的呢?很多诗,都把这个转的功能放到了尾联,将转合两个功能融合为一联,让尾联上句有转的意思,下句承担合的意思。比如柳宗元的《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若教坐待成林日”便是假设性的转折。

更有的诗,直接就没有转的结构,而是尾联直接总结点题。更多的时候,颔联颈联是合为一起的,常常两联是一起描绘一样的事物景观的。或者都写景,或者都写人,或者都叙事,但却各有侧重,不能两联而一意。比如,同是写景,可以一联写整体,一联写整体中的一景,若同写一人,可一联写人物事迹,一联写人物形貌情怀等,这只是举个例子,我刚才说的章法,不是规定,没有常态,只是供大家参考的,大家在平常写作的时候,也不要过分刻意纠结在这四个结构中,要灵活变动,不成定式。诗是没有定式的,大家千万记住这一点。沈德潜《说诗晬话》中说的另一段话: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

此外,律诗还有扇对格,颔联第一句对颈联第一句,颔联第二句,对颈联第二句。因为不是常规的,所以我们只要了解即可。

接下来我们说说尾联。尾联在起承转结中承担“结”的功能,有总结概括之意,也有做最后的升华递进之意。今人林正三《诗学概要》引用古人说: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最关键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家可以看到,古人其实对律诗的每一联都十分看重,仿佛每一句都十分关键。

我个人感觉,尾联比其他几联都要难写,难就难在有时候诗意未尽而要结,你又不能作歌行体。要在两句之中,把所有诗意用力道出,需要十分功力。写的不好,词未尽,意未申,戛然而止,诗意断在不当断的时候,就非常尴尬了。或者结尾用力不足,微弱无力,意蕴寡淡。写诗不是写文章,文章要尽量写清楚,诗歌最后不可太清楚。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然结亦微弱;“玉露凋伤”“老去悲秋”首尾匀称,而斤两不足;“昆明池水”秾丽沉切,惜多平调,金石之声微乖耳!然竟当于四章求之”。

结尾的方式有很多。清朝顾龙振的《学诗指南》有云:“起句之叙法共有十五:实叙、状景、问答、颂扬、吊古、伤今、怀愁、感叹、时序、直入、引端、虚发、联句、反题故事、顺题故事等。而结句之用法有十七:劝戒、祝颂、自感、自爱、含情不尽、相思、寓意、欣欢、景慕、余意无穷、故事、激烈、期约、怀感联对、回顾、缴收”。未免太过繁复冗杂,且太过宽泛,什么都说,就是什么都没说。

我在多年的创作中,总结了三类结法,分享给大家。一是与题呼应。不管你首联颔联颈联写了什么,都逃不出诗的题目,也就是写诗的意图。只要尾联与诗人的意图和诗意契合,那终究不会离题万里。所以尾联要点题结题,把题目主旨阐发出来。比如送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最后一联,点出了送行的主旨。尾联与题相应,是常规做法。大家写诗,也要记得不可脱离本意本题。

二是题外作结。题外作结,就是尾联所写,不实写题旨,而写题外之事,却与题旨遥相呼应,在题旨之外,增加读者的思绪和感慨,让原本三联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呼应和升华,此为上法。北宋王禹偁[chēng]《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前三联写在村中穿行的景色,尾联突然写自己看到的树啊桥啊,想到故乡。这就跳出了村行的小题目,而把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尾联表达出来了。思乡之情超脱于村行的小境界,使得纯粹写景的诗意,因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升华,这就是题外作结的妙处。

三是反题意而结。反题意而结尾,是诗意逆转,大开大合,需要巧思,又要不悖常理。前三联说写之事,在第四联做了彻底的反转。意象天外,突兀而不觉得矛盾,这样的诗,出人意料,让人拍案,不是寻常能够做得。

以上三类只是我个人的分类,具体在写尾联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多研味诗意,避免过分写实,即便是写实之后还需要有未道完的韵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人吟诵之后,脑子里天然地形成了诗歌未道出的情事。善于利用读者的联想,激发读者联想。抒情,议论,尾联只道三分意,而读者自生七分。可以用一些虚词,来作为结题的升华之用。比如,更、况、却、不等。当然,这些运用要根据诗意来。我只是举个例子,也有很多白描的结尾,也是非常好的,用天然朴素的结尾,将画面定格,而诗意在定格的画面之外,更是上品。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就是将画面定格在与老翁隔着篱笆对饮的场面上,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我们举得都是律诗的起承转结,那么接下来我们说一下绝句。其实绝句的起承转合看起来更简单,但是写起来的难度和律诗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其只有四句,每一句承担一个功能,那么七个字要承担一个功能,可能比律诗两句一联的功能更需要技巧和机巧。我看了一些今人讲诗的起承转结谋篇布局的文章,大多都以绝句为例,但我想既然我们要写律诗,就多以律诗为例子。那么绝句的起承转结,我认为除了刚才说的律诗的起承转结的几点之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注意凝练,简朴,古拙,灵动,这四个词,你一首诗中做到任何一个都可以,五个字或者七个字,要承担起承转结的功能,就需要我们在选词炼字上下功夫,如何炼字,我们在下面的几节课里会讲。至于绝句的谋篇布局,我们要知道,他和律诗是一样的,起承转结,但是绝句更需要我们倾向于做得轻便灵活,更需要巧思和奇趣的句子,这是非常难的。律诗做得端正沉稳不难,绝句做得自然朴茂就不容易。张炎的《词源》说:“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字一句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严羽的《历代诗话·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这个讲法,也是定式,不可一味参照。有时候,起承转结并不适合绝句。比如,两句对仗的绝句,有时候就不需要参照什么起承转结来安排篇章布局。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没有严格按照什么起承转结来,读起来轻快自然,流畅而朗朗上口。再比如宋朝的诗僧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是如此,后两句虽没有转结之意,却意蕴流转,画面如在眼前。

讲了起承转结之后,我们再来讲讲章法布局之中的几个关系。一是虚实关系。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都要注意虚实的安排。整首诗是一个整体,可先言虚而后言实,也可先言实而后言虚,若纯粹是虚的,就容易空洞,若纯粹是实的,则容易闲的浅俗。所以我们要安排好虚实的关系,三实一虚,二实二虚,都是可以的,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要灵活安排。

还有一个关系是古今和远近的关系。古今对比,远近对比,都是充实诗意的一个手段和技巧。有时候你诗思枯竭,不妨从古今对照,远近对比来寻求一些灵感和诗句。唐朝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先写将来如何,再写在将来的时候我们回忆现在如何。就是一个很好的时空转换的描写。我在《己亥年大雪节后一日携妻女游西湖》一诗写:画舫分波花港东,一峰独立古今同。长悬缺月清霄里,暂放孤楼夕照中。处处围栏愁倚客,年年草木恨依风。明朝雪后琉璃界,谁是从容扫径翁?最后尾联,由当下想到未来,就是由现在大雪节气之后,杭州将来下雪的时候,想到谁在这景色中扫雪。让诗意由一个疑问句发散出来。

还有一个是人我的关系。别人如何,我又如何,我若是别人当如何,别人若是我又当如何。这种思考角度的转换,眼光视角的转换,也可以作为诗中章句布局的一个方式。

我刚才说的几个关系,其实只是举例,诗歌中有无数个关系可以为我们谋篇布局所用,大家在平常习作中都可以自己发掘这些关系,运用这些关系。好了,这就是我们的第四课,谋篇。下一课我们讲讲更加关键的一个内容:句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植物的作文三百字 秋天有关的作文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作文600字 作文大全app 与众不同的作文 让心灵去旅行作文 600字自我介绍作文 兵马俑作文 我家乡的竹林作文 专心致志作文素材 写景作文教学设计 八年级窗外作文 我的小传 作文 作文梦想 关于礼物的作文400字 秋天的作文高中 那什么的眼神作文 做中国结作文 英语作文引用谚语格式 关于食品安全的英语作文 节日作文800 失恋作文 家乡的草原作文 英语作文5句话 十月你好作文 分类垃圾作文 值得什么作文600字 关于孔子的英语作文 神奇的笔作文400字 免费生成作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