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近体诗写作第三讲 题材

2020-11-18 22:55:01
相关推荐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诗歌题材的话题。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几乎每一个我们能想到的题材,诗人们都有涉及到。春恨秋悲也罢,怨愤讽刺也罢,别离相遇也罢,四时佳节也罢,议论抒怀也罢,但凡我们生活所经历的,所想到的,诗歌都能够触及。因为诗人写诗,写的就是生活,写的就是思想,写的就是情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作为诗的题材和内容。

我们大家在写诗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自己写的诗可以归为哪一类,我倒不是说要大家先有一个程序,把自己要写的诗归类,而是要大家先明白自己的主题和中心,不要自己写着写着,又是在送别,又是在咏史,又是在讽刺。当你确定自己写诗的题材和主题之后,你写的所有诗句都不至于跳脱出来,离题万里。

我们很多朋友写诗,自己都没想好要写什么,只是有一个浅浅的情绪在那边,就想要写。不是不可以,你要明确你的题材。如果是别离,那就写别离情绪,如果是写景色,那就写咏景诗。但是,目前我们诗坛有这样一个怪现象,让我是深恶痛绝的。就是一个人,想要写诗,写什么,自己不知道,有什么想要表达的,也不知道。就是有一两句所谓的句子,在那边反复捣鼓,觉得自己这个凭空而来的句子非常好,就想为这句子配一首诗,就是因句而写诗。那么,他很难给自己定好主题思想。正如我第一节课说的,不要在没有诗意的情况下硬要写诗。他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在他写诗的时候随时出现,现出现用的。这就需要他对题材的把控能力非常强。但更多的时候,因为一句诗而成就一首诗的,很少很少。宋朝叶梦得《石林诗话》:蜀人石异,黄鲁直黔中时从游最久。尝言见鲁直自矜诗一联云:“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以为晚年最得意,每举以教人,而终不能成篇,盖不欲以常语杂之。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诗歌题材太多了,但都是陈旧的,是前人写过的,我们现代人要写一些新的题材。我并不反对大家写一些古人没写过的题材,但问题是,这样的题材你是否有能力驾驭。你没能力驾驭,你写的就会不伦不类,至少是没有诗意,或者是跳脱出诗歌的范畴,或者遣词用字都是现代大白话,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有的人写咏物诗,写电脑,写手机,有的人写叙事诗,写网友聊天,写看直播买货,这些题材,不是不能写,毕竟这些就是我们的生活,千年之后,可能后人也觉得是古人的生活常态。但是你要写的雅,写的有诗意,写的有韵味,却非常难,这不但是题材内容的问题,还是遣词造句的问题,是隔与不隔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在今后的课里会具体讲。但我相信天下诗人中,定有人能够写这些题材写的非常好,但一般的朋友,初学者,我建议还是写一些传统的题材。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一些主要的题材。

首先我们讲讲咏景诗。咏景诗在中国的诗歌中占比非常大,但咏景一般与抒情相伴,纯粹写景的也有,但即便是纯粹写景的,也是微言大义,景中有情,情寓于景。在写景诗中,有一些诗都有诗人的身影出现,大抵什么景色,什么物态,都逃离不出诗人的角度,自然也就从诗人角度来观看,来描摹,来形容,各种自然会有诗人的情感和议论,以及人在景色中的遭遇和感受。所以写景的诗,我们往往会在首联或者尾联中发现诗人的身影。大抵以我观景,我在景中,我亦是景也。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前三联写景,句句可人,层层升华,不断递进,最后一联,王孙就是诗人自己,让景色和自己相互对应,突出了诗意和诗人主旨。这类写景的诗还有《钱塘湖春行》等。

那么有没有没有出现诗人的诗呢?当然也有。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首诗,虽然都没有诗人的身影出现,但我们都能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和思绪,感受到那种景色给予诗人的感受。

咏景诗,有两个技巧。一是要变换观察角度。很多情况下,你可能首联颔联写完了景色,发现实在没有什么景色可以再写两联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换一个角度,从你自身的角度条跳出来,变成你景色中的人物的角度,从他的角度你再来咏这个景色,你可以联想到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生活,这个时候,你的诗歌就会很充实和丰满,而且会更有转折之感,不再平平,诗意更充实。

二是描写景色,要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技法,不可一概白描,白描虽好,有天然雕饰之感,但容易写的浅白低俗,需要很高的诗感和韵律感,所以大家不妨尝试一些其他的技法,景色拟人化,或者对比的角度,或者夸张的描述,让整个景色形象丰满生动起来,会有非常好的诗意效果。

宋朝梅尧臣《东溪》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用拟人的手法,将野鸟睡着比作人有闲适之意,树也能根据人类的审美标准分出美丑。这样就是景中有我,诗意盎然。

我曾经在一个群里,看到有人发诗,诗中有一句:“清波涌城外,树茂掩金乌。”有人建议把这个“掩”字改成“盗”字,说是拟人化,更好。其实在我看来,完全是越改越差。我们且不说他的字词选择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清波涌城外,我觉得自然,也没有拟人化,也没有什么夸张等技法在。树茂掩金乌,茂密的树林遮掩了太阳,也比较自然。你为什么要用一个“盗”字来拟人化呢?“盗”字完全不合逻辑啊。茂密的树遮掩的太阳能够理解,你偷了太阳,那这太阳还在不在啊?别人还看不看得到,那天下岂不是乌漆墨黑了吗?你眼前还有什么景色在?且这个“盗”字,是一个不好的字,偷盗,让人想到为非作歹,你这么美好的景色,这么美好的词汇中,你给人一个“盗”字全破坏了。偷盗太阳,与这些景色完全不能融合,毫无美感在,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上一句自然天成,下一句突然拟人,刻意雕饰,反增其伪,欲饰其巧,反见其拙。这就和选词选字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以后几期会讲到。但这里,我们要发现,写景诗,也不是说你可以随便运用技巧,随便拟人,或者以你自己的喜恶来改变实际的景色,这和人的格调是相关的。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大家在写咏景的诗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自己出现在诗中,不管是自己的视角描写,还是假借景中人物的角度描写,都要有感情在其中,有鉴赏能力的人,通过诗句中的一个词就能感受到你的感受。所以大家一定不要随意描写,要准确,恰当,适当的想象和联想,把眼前的景色描绘出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在咏景诗中,诗歌和绘画是有共通性的。大家要牢记这一点。

接下来讲讲抒情诗。抒情诗是一个概括的概念。人类的情感丰富多彩又复杂无比,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六欲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把主要涉及到感情的诗都归为抒情诗来讲,这不是公认的通常的分类,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分类。送别诗,悼亡诗,闺怨诗等,我都将其归为抒情诗,因为情感是这些诗最主要的表达内容。抒情诗,顾名思义,重在情。但这个情的表现,有很多种形式。

我认为,抒情诗,最关键的是,这个情感,要真实,至少是读者读来觉得真实。有人写抒情诗,写的让人气鸡皮疙瘩,原因就是这个感情太假了,正常情况下,你不应该有这种感情,或者感情不应该这么热烈。这是我们写不好抒情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首先最常见的一种是寓情于景,于物,于事,通过写景写事写物来侧面烘托情感。大家在写抒情类型的诗的时候,要表达情感,可以通过发掘你这种情感所可以寄托的事物,将这件事物描绘出来,可以写你和这件物品的关系,你和这个人的关系,你因为什么事情有这样的情感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而来运用诗句将情感呈现。这样写的好处是,你的诗句有所归依,有所指向,不是凭空而来,不是虚假的,不是空泛的,可以让我们的情感更真实,更充沛,诗句更丰满。元稹在《遣悲怀》中有句,“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几句,都是通过描写具体的事情,来表达对妻子以前的行为的怀念和想念。

我在《赠内》中有句“且试画眉浓淡笔,夜深共校绮怀诗”,就是以事抒情,以绮怀诗为切入,不平铺直叙。

那么有没有直白的平铺直叙的抒情表达呢?这种方法并不常见。古人作诗讲究含蓄蕴藉,感情多为内敛,对感情的直白的表达,可能不太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是通过比较来表达情感的深厚,“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这也是词里面的句子。“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多少才有点直白的意思。我们可以翻翻唐宋明清的诗,很少有诗人直白的说,我爱你,我想你,我和你的感情多么热烈。所以如果要直白的描述,我想可能是不太好把握词语的限度,很容易流于粗俗或者浅鄙。大家可以在写诗的时候,尝试一下,说不定天外飞来一句,平铺直叙的情感,直指人心的诗句,也未可知。

具体来说一下送别诗。送别诗有几个套路,比较常见的是先铺陈景色,然后在第三四句转折,托出送行之事,深表留念之情谊。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朝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几首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的。

最近比较火的一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本来是王昌龄《送柴侍御》里面的一句。原诗为“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他刚好反过来,先写送行,在写景色。大家在写诗的时候,也要活,切忌死板,了解套路不是为了让大家都遵循套路,而是为了大家明白诗歌的布局,在写诗的时候能够更加从容。谋篇布局的内容,我们以后几期会讲,这里就不展开了。此外,送别诗还有一些纯粹描写景色的,把送别之意放在景中的诗。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悼亡诗。顾名思义,哀悼亡人的诗歌。自然会有以前的音容笑貌,行为事件等,作为最后情感抒发的载体和出口。比如通过描述所悼之人的功绩来表现哀悼之情的。唐李忱《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也有写如今诗人自己形单影只的情景,来表现对所悼之人的情感的。清人吴伟业《追悼》: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最后一句,就是诗人的角度,看到自己的小女儿和已经没有人织布的织布机了。大家在写悼亡诗的时候,千万要记住,如果是个名人,不要过度粉饰其功绩,什么与日月同辉啊,天地不朽之类的,过分矫饰,几同于伪,这个人的功过都不真实,你的悼亡还有什么真情实感呢?

闺怨诗。闺怨诗是一个另类。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诗作,大多都是男性诗人。男的写闺怨诗,是依靠想象力和人类感情的共通性,代入到闺阁人物的角度,来模拟闺阁之中的情绪。大家不要以为这很简单,只有情感细腻的诗人,才能模拟的到位。唐沈如筠《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颇能描绘女人心迹和情态。

现在我倒是不反对大家写闺怨诗,毕竟也有很多女同学在写,只不过大家写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力过度,闺怨诗的妙处,就在于情感露而不淫,显而不滥,可以描写心理,也可以通过描写一些细微的行为,神态来衬托心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种比兴手法,正是闺怨诗的上乘。

写闺怨诗,很多男性写的非常好,那么女性,作为本色来写,是否更好呢?我们现在有很多女同学都是青春时期,大好年化,春恨秋悲,对感情的细腻程度和感悟能力,比一般男性更细致更温婉,那才是正宗的闺怨诗。古往今来的女诗人,写闺怨诗,大多都是一个格调,我们试看几首。

唐代薛涛的《春望词》: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唐江妃的《谢赐珍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明代景翩翩的《与苏生话别》:十日平原酒,三秋江上船。一经摇落后,明月几回圆。

这些女诗人,大多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于物,又将怨恼之情,发泄于物。因此诗中,无非是花月春风虽好,然而心上人不在,惹得自己无心看景,黯然销魂。虽然说有千篇一律之嫌,但闺怨诗,本来就限定在此处,无法打开诗境,也是无可厚非的。唯一能够有所突破的,是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在这两点方式上下功夫,或许能给人一种新的闺怨诗。比如,你在一首诗中,以男性的视角想女性在思念男性的状态,这种几层嵌套的结构,是否可以用一首诗表现呢?我没写过,同学们可以试试看。还有想象力,很多人写闺怨,目力所及,都无非是花鸟栏杆,孤枕残灯之类的,我们在意象选择上可以有所突破,一些平常不作为闺怨诗意向的东西,都可以试试写进来。不管男女同学,只要你的思念是真的,你可以反观自身,看看你在思念,在怨恨的时候,身边有什么内容可以融入在诗中,都可以尝试一下。

接下来我们讲讲爱国主义的诗歌题材。爱国主义诗歌,历来是诗歌题材中比较被推崇的一类。因为大家都爱国,而爱国思想,爱国情感,历来为统治者所推崇,也为人们所认可。爱国诗写的内容有很多,也很杂,有边塞的,有表明自己心迹的,有悲愤国土被侵占的,不一而足。但总的思想,就是热爱祖国,至死不渝。这些诗人们,有很多都当过兵,所以描写的边塞,抒发的感情都非常真实。我们在写爱国主义诗歌的时候,一定要真情实感,写爱国情怀的诗歌,和咏史诗还是有区别的,咏史诗以以论为主,爱国诗,以展现情怀为主,这种情感需要真实,但这种情感,如果没有丰富的阅历,似乎是很难能够表现出来。所以写爱国主义诗,写的最好的这些人,要么都是边塞的军旅之人,要么就是经历过国破家亡的人,他们的经历,才让他们能够自然地在诗歌中自然表达。而我们年级轻轻的人,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很奇怪的。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叙事诗。叙事诗是很符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的,他写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是叙事诗。叙事诗一般都不纯叙事,都杂以议论抒情。叙事诗重在叙事得当,准确,或白描或议论或抒情,都要合情合理,详略得当。唐朝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唐诗纪事》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一点大家要明白。叙事诗一般要讲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类似于记叙文,这类的诗多见于歌行体,律诗中不多,我们也不展开讲了。

咏史诗。咏史诗重在议论,能发掘新意,让人耳目一新,拍手称绝者为上。若议论平平,说常人所说之话,讲常人所讲之理,便入下品。所以写诗者,要统揽史书,培养自己的历史观,用独到的眼光,去考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下面两首诗,大家都知道。

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两首诗,相互应和,堪称妙绝。各自议论,都有独到之处,这是诗人的历史观的呈现。

唐朝戎昱《咏史》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朝李山甫《代崇徽公主意》:金钗坠地鬓堆云,自别朝阳帝岂闻。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这两首诗,异曲而同工。大家可以发现,在咏史诗中,描绘也要得当,不能把一些虚假的,不存在的事情,按在历史人物身上,我经常见一些同学,以什么代某某作为名写的诗,乱七八糟的,把一些宫斗,甚至玄幻的事情当做正史来描绘,抒情和议论,这是不对的。这不是咏史诗,可能是修仙诗,或者游戏诗,我在这里不建议大家胡乱的代某个历史人物来表达心迹,最好从自己,从我自己的角度,来咏叹历史。

我在《咏张仪》这首诗中说:“先生未遇穷通变,困辱空衔盗璧名。但有一舌尚在口,不愁卷下百千城。”这首诗,就纯粹是白描手法,并不夹杂议论抒情,也是一种样式,供大家参考。

咏物诗。咏物诗是一种讲诗人的情调品格寓于物的诗歌。这种题材是非常多的。咏物,我们可以直描,也可以通过典故,通过物品的外在联系来侧面描写。唐朝徐夤(银)《咏扇》:为发凉飙满玉堂,每亲襟袖便难忘。霜浓雪暗知何在,道契时来忽自扬。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汉宫如有秋风起,谁信班姬泪数行。写的就非常巧妙,写的是扇子使用的几个场景,通过这些应用场景来描写扇子,进而展现了使用扇子的人的生活。

我在《格物》这首诗中说:“梅将枝曲多兜雪,竹赖节直不灌风。物态精神真不语,诗人骚客自疏通。”当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投射到物体上时,我们咏物,就是在咏我们自己,就是在阐发我们自己的观点。

讽刺诗。讽刺诗有人说有违温柔敦厚的作诗主旨,如黄庭坚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所说,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但其实写诗是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什么温柔敦厚的,诗可以写时事,有讽有刺,这在诗经时代就有。但是,现在我不建议大家写讽刺诗。历代都有讽刺诗,历代也都有文字狱。要写讽刺诗,我们对这个讽刺的程度如果把握不好,因言获罪,那风险也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即便要写,也不要随意示人,可以收进自己的集子里,等我们故去之后,也可以作为后人研究我们的材料。当然,不涉及当政的讽刺诗,也是可以写写的。“悲从笔底来何速,云挽云哀泣不支。原是先生能饱食,近来爱作悼亡诗。”这是我讽刺一个在诗友群里到处找谁故去了写悼亡诗的人。

最后,我们来讲讲酬和诗。酬和诗在中国的近体诗中占的比例不少。诗人之间,朋友之间,老乡之间,相互唱和,蔚然成风,是一件非常风雅的事情。酬和诗一般都是你来我往,相互呼应的。你的朋友送你一首诗,夸你几句,你作为人之常情,也要顺着他的诗意,回赠一首。酬和诗,要讲究诗意想承或者相对,这样才巧妙。所以大家在写酬和诗的时候,如果是别人先送你,那你一定要了解别人的诗意,千万不要不了解对方的诗意的情况下,就匆忙去写,最后牛头马嘴对不上,这种雅趣就大打折扣。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和诗可以用同韵的,这样更能彰显诗人的诗才,不用也可以。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为了彰显自己的才华,硬去凑韵成诗。李东阳《麓堂诗话》: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和韵尤难,类失牵强,强之不如勿和。善用韵者,虽和犹其自作;不善用者,虽所自作犹和也。苏辙写过《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苏东坡写《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就是用同韵。

诗歌的题材有很多,我们在第一课里讲,生活中处处是诗意,那么生活就到处都是题材。我们逢年过节都可以写,二十四节气可以写,春夏秋冬可以写,梅兰竹菊可以写,亲友家人可以写,思绪情感可以写。这些题材也不是独立的,很多时候是相互融合,各有包容的,写景不妨碍最后抒情,咏物不妨碍哲理的阐发。但是大家在写的时候,千万要记住自己的主题思想,不要在一首诗中,把各种题材都杂糅进去,揉和的好是好,揉和不好,生生把一首诗塞出七八层意思来,那就会让人觉得生涩和杂乱了。

同学们,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写的是什么题材,还要知道各个题材的风格特色。

好了,这就是我们的第三课,题材。下一堂课,我们讲讲比较核心的一块内容,如何谋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0-11-28 18:50許許健[河北省网友]IP:736121326
    非常期待第三讲内容希望可以学到更多关于近诗知识和题材灵感。
    顶6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狐假虎威作文 有所畏有所不畏作文 关于松的作文 初二语文一单元作文 班级卫生的作文 有关变化的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作文掌声响起来 宜昌的冬天作文600字 中华美德作文600字 二年级作文一百字左右 屠夫与狼作文 杭州西湖作文350字 遇见作文800字初三 让座的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满分多少分 春天就这样来到我身边作文 未来的食品作文400字 青年 作文 关于写景的作文题目 关于吃一堑长一智的作文 爱的味道作文600字 写勇气的作文 上海作文300字 朋友的作文结尾 环境的变化作文600字 失败也是一种幸福作文 生命的力量作文 后羿射日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