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自古以来 儒家入世 佛家出世 道家中道 三者有深层次紧密联系

2020-12-24 22:20:01
相关推荐

题记:儒释道三家的立场,十分有趣

儒家一贯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则是无法做好入世的事的。圣人孔子入世,有的时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难难难,仍然要去做。

佛家则不然,佛家是主张出世的。当然大乘佛教也提倡入世修行,但是入世最终仍旧是为了出世,超脱一切。

道家与儒家释家不同。道家的高明之处,就是站在门槛之上,你说他出世,他一步踏进来;你说他入世,他分分钟一步夸出去。

序言:高人郭象的见解,以经解经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古人形容的出世高人。他们不再为世间纷繁芜杂所困扰,人称“方外人”,方,就是界限、范围。而我们俗人,就是“方内人”了,逃不出五音五色五味的困扰。然而,入世的俗人,同样可以效法三教,有一颗出世之心,借此愉悦身心,或者认清事实,帮助自己更好解决人生中的疑问。都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对于出世入世,庄子前文借着三位高人的小故事,并邀请孔子和子贡做客串,用来讲明白自己的感悟;古语深奥,让我们听听同为古人的郭象解读。

1.内外之别,无为之道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

真理、道是有极点的。极点就是最高的道。最高的道是什么?混沌。郭象称之为“内外相冥”,不是内、也不是外,又即是内、也是外。

郭象说,没有入世已久的高人,不同情理的,这句话可以说孔子;也没有终日静坐修行,而不能入世的,这句话送给菩提达摩、道衍法师、或者诸葛孔明。

紧接着,秘诀来了:圣人以入世修行、体验人生百味,作为修行自身的秘诀。入世的时候,“无心以顺有”,以无为的态度对待功名利禄。这样一来,虽然入世了,虽然红尘污浊,我却保持心中一点灵光,因此不会沉沦。上述秘诀,可谓儒释道三家精要,请有缘者留意。

2.劳累之因,处世之法

夫见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

这句话,说得是世人为什么劳累:因为“见形而不及神”,世人注重外在、看重一时的功名利禄,却不知道那是过眼云烟;整天向小孩子一样乱蹦,手向着天空抓取,岂不知烟雾抓不住,只能徒劳无功;因此劳累,主要还是心累。

这种状态,就是“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陷入物质世界,不能过好真正的人生;就是“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体会造化的功能,以自然的感悟融入工作之中,这样才能“指挥若定失萧曹”,挥洒自如,犹如凤雏庞统判案,三下五除二就弄完了,还弄得很好。所以大家别说自己忙,忙是人生境界低;别说自己累,累是心中有所求。世人牢记本段任何一句话,必然有所得。

3.圣人之本,学问之精

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则夫游外弘内之道坦然自明,而庄子之书故是超俗盖世之谈矣。

上面的话,就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如果你不懂入世与出世当关系,认为修行就得找一座名山大川、静坐调息;抓一本经书、敲个木鱼;或是竹林萧萧、静诵黄庭;或是钓胜于鱼、孤舟蓑笠;那么你错了,你不懂入世与出世的真正关系。

郭象说,我把关于悟道的感悟,归纳入一个宗旨,是要让你们懂得,道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今人南怀瑾先生将儒释道三家合流,出入三大家,看来也与庄子不谋而合了,真是功德一桩。

郭象又说,如果认为孔子的道就是这样子,那么你太浅薄了,孔子何止是一?还有二三,乃至背后的负一呢!如果根据自己所见所想,就排斥他(孔子);却不知道他是入世的大家,而背后早已是出世的高人了!

郭象这里提出一个“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不要看表面,看他们的文章寄托的大义所在;这句话真是千古以来做学问的秘法。有缘者自解。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儒释道人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 关于秋的作文 欣赏自己作文 自然景物作文 家乡的秋天作文 听雨作文 说明文400字作文 关于实验的作文 中考作文满分范文 我们的校园作文 我的小伙伴作文 我爱妈妈作文 教师资格证作文 800字作文大全 研究报告作文 初一作文大全 英语六级作文 美丽校园作文 一瞬间作文 传记作文 专升本英语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 小伙伴作文 感悟人生作文 作文评语大全 往事作文 竞赛作文 见闻作文 初中作文范文 作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