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伟大传世经典《隆中对》 为何无法实现?细读《三国志》可揭晓

2020-12-28 23:25:01
相关推荐

前言

话说刘备投奔刘表后,刘表待以上宾之礼,增其兵力,使屯新野,屏护荆州北境,接纳张绣是一样的待遇。在这个期间,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意思是:荆州的豪杰之士归附刘备的日益增多,刘表怀疑刘备的用心,暗地里防备他。让他到博望去阻击夏侯惇、于禁等人。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刘备建议刘表趁曹操远出之机偷袭许昌,但是刘表却没有采纳刘备的建议,让曹操逃脱一劫。

刘备就这样在荆州度过了他一生中相对平静却最无所作为的几年。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刘备在休闲的日子遇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助手,总策划师诸葛亮。

诸葛亮躬耕陇畝,读书养气,“自比于管仲、乐毅”。每天“独观其大略”,静看天下事。他周围的朋友相信他确实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包括当时的徐庶。

于是经由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留下一段君臣契合的千古佳话,《隆中对》也成为一篇在为后世广为人知的对策。

《隆中对》的产生

《隆中对》堪称后世最广为人知的战略策划;也是引发最多讨论最多的策略。 《隆中对》的内容与蜀汉的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最后却因关羽大意失荆州,让这个战略付之一炬。因为在此之前,对策中的内容部分地被后来的历史所应验,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预见性”;

失荆州之后而导致对策中所提出的复兴汉室的目标最终未能实现。而这个对策的策划者诸葛亮却为这一事业鞠躬尽瘁,最终遗恨五丈原,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实际上在诸葛亮之前,有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提出的战略,邓禹初见光武帝刘秀时一段对话,这两次对话后来都达成了目标

而诸葛亮初见刘备时所提出的《隆中对》,只实现了一半, 《隆中对》却是上述诸对策中唯一最终目标没有实现的对策,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在读《隆中对》中。可以看到诸葛亮分析了北方的曹操集团,断言“此诚不可与争锋”;而江东的孙权,指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其余的就是刘备集团应该去争取实现的“跨有荆益”。

照此推演,在汉末三足鼎立的态势似已隐然成形。事实上天下局势,最开始也基本上是朝着这个图景演进。因此,后来的人都一致认为诸葛亮的这段分析,说明对当时天下大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形势的判断非常符合实际情况。

当然无论如何,后世之人都没资格去批评诸葛亮,为什么,因为后世之人已经看到了结果,而诸葛亮只能立足于公元207年,根据天下的形势进行分析,推算而得出的结论。

现在咱们根据当时情形,还原诸葛亮的分析过程: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方的曹操已经彻底消灭袁氏集团,基本实现了统一,关陇的凉州相关势力与许昌的关系还保持在蜜月中。在此前的袁曹之争中,这些将领都选择了支持曹操。因为整个北方都归了曹操,所以诸葛亮对曹操的立场是:“此诚不可与争锋”。

江东的基业,从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渡江时期开始计算,立足已有十四年;孙权于建安五年(200年)接管江东,也已经有八年之久,可以说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已渐稳固,短时间也很难动摇。诸葛亮在《隆中对》做出判断说: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放眼天下,只剩下荆益二州可让刘备能够去争取了。

孙刘“道不同不相为谋”

有这种战略眼光的高人中,不仅有诸葛亮,还有东吴的鲁肃和周瑜,也提出过相似的战略。在所谓的《榻上对》中,鲁肃对孙权笼统地提到:

“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赤壁之战后,周瑜曾提出过一个可行的设想。西取益州,再向北吞并张鲁,回头来进据襄阳,用来以攻击曹操。同样也是试图将益、荆、扬三州连缀成一种完整的大势的构想。

在诸葛亮的构想中,如果要实现目标,两个条件:“跨有荆益”、“结好孙权”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与“此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集团进行对抗,以空间换时间,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会。诸葛亮这一伟大的构想,是以长江上中下游之间的是聪联盟,而不是对立。荆州“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地理条件为这一大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因素。

当时孙刘两家联盟的促成是因为曹操的南征,为了不被曹操统统消灭掉,相互利用而形成的联盟。一旦曹操撤回北方之后,孙刘两家的战略目标是相冲的。也就是咱平时所讲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什么说孙刘两家道不同了呢?

刘备的目标是要复兴汉室,不管是谁代表的汉室;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跨有荆益”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结好孙权”应该是一个长期性的策略;

而孙权的目标是在周瑜和鲁肃的推动下,是要兴起江东帝业,后来是在吕蒙的推动下,想要建立保江东的霸业。对于孙权集团来说,与刘备结盟却是阶段性的策略。也就是说无论是谁的战略都影响到对方的战略实施。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人们无论在阅读《演义》还是《三国志》,都痛恨孙权在关键时候,背后捅刀子,却没有站在孙权的立场来考虑相关的问题,对孙权来说是不公平的。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针对孙权的大举用兵共有四次,分别是:建安十四年 、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一年。孙权针对曹操的大举用兵共有两次:建安十九年攻皖城;建安二十年攻打合肥。

而刘备与曹操之间,除了在巴中的军事冲突外,截至建安二十二年春,曹操不曾针对刘备大举用兵,刘备也不曾针对曹操大举用兵。刘备主要的作为便是占据益州,因此江东方面指责刘备

“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显然包含着开始对联盟历史的不满意。因为之前周瑜提出的西取益州,北并张鲁的构想已经无法实现。所有的好处被刘备一个人全占了。

实际上孙刘刚结盟之时,孙权对联盟的态度一度是积极的。双方在荆州挫败曹操之后,江东也为此做出了更多的贡献,孙权还是对刘备在荆州占据更多的地盘表示了承认,不久又让出更多的利益给刘备(让南郡),还把妹子嫁给了刘备。

为什么最后孙权会背盟?说白了还是利益的问题,以利益来解释一个集团的决策,无论是长远还是短期都没有问题;但更关键的要点却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利益?决定这个人或这个政权怎么去做。

孙权是否会抛弃联盟,这取决于与结盟之时相比,对以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的认识是否发生了变化:

自己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当前阶段性利益是什么?

与刘备联盟对自己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当前的联盟对刘备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对于孙权而言,就未必了。当孙权把妹子嫁给刘备和把南郡让给刘备的时候,显然当时认为刘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会对江东安全产生威胁;

当刘备拒绝了与孙权联合取益州的提议,自己却以袭击中夺过益州的时候。孙权一看:“好家伙,你现在已经益州,荆州应该还我了吧!”

于是再次索要荆州,又被刘备拒绝;当刘备占领汉中后单方面称王时,孙权再次荆州,被告之夺取凉州之后再还。真是可忍孰不可忍,刘备的表现让孙权对其从信任变得不信任,从而感到其明显的威胁。刘备的作为让孙权对联盟的意义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当刘备从联盟中极大地受益时,孙权不禁在想:“丫的我得到了什么?”,而且感到刘备、关羽威胁越来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在曹操集团的威胁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也就是在联盟的外部需要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发生了孙权背盟之事。

价值的衡量让孙权背盟

整个矛盾点就凸显了出来,那就是南郡,平时讲的荆州就成了火药桶。于是才发生了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襄阳时,被吕蒙袭荆州之事,使刘备失去了整个荆州。最终导致诸葛亮、刘备在《隆中对》构想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刘备在两年后以举国之兵伐吴,失败后大伤元气,就注定了诸葛亮再也无法“匡扶汉室”了。

《隆中对》的问题不在于诸葛亮已经提出来的部分。孙权背盟袭荆州的史实还是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刘备的所作所为,让孙权对联盟意义的认识发生变化。

刘备的行为却是在完成“跨有荆益”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跨有荆益”是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已经实现。

“结好孙权”是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为什么对前者的追求与后者的维持之间会产生张力,而且张力渐行渐大,直到破裂呢?“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是诸葛亮《隆中对》构想里的重要内容,二者并行不矛盾。只是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离开这个阶段性,二者冲突就会凸显。

甚至有人做过假设,如果关羽不大意,会不会失去荆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会”。俗话说不会贼偷,就怕贼惦记,总有大意的时候。

因此“交好孙权”才是刘备实现目标另一个关键所在,如何“交好孙权”?如果真的重视了这一点,一定会有办法的,如果刘备、关羽当时重视了这个问题或许历史就有可能改写了。

以古鉴今

读完三国,反思《隆中对》的实现结果,用到当今企业之间合作,个人之间还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合作和雇佣的问题上,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合作,都需要做到双赢才行,如果在合作的过程一旦出现了某一方利益被损的时候, 而得不到相应补偿、安抚的时候,这种合作就注定会慢慢破裂。我想正是《三国》里的内容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启发,使用《三国》不仅中国人喜欢读,日本、韩国人也是爱不释手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

图片皆源于网络,如侵权删除之!

读《三国志》,涨知识!《三国志,原文白话全注》价格176,书中精品,适合于企业家、管理层阅读,也适合用来作礼品相赠!

【慧泉】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经典珍藏版--三国志¥47度小店购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故宫作文400字 二十四节气作文 认清自己作文 值得作文800字 介绍信英语作文 温暖作文300字 初中成长类作文 关于亲人的作文 作文名字大全 满分作文400字 历史作文300字 二十四节气 作文 摘抄作文400字 奋斗作文议论文 海盗船作文 国防教育作文 坚守作文600字 小狗作文500字 橘子洲作文 关于力量的作文 我的青春作文600字 回家的路作文 亲情主题作文 心中的阳光作文 冬日作文600字 童年作文200字 感谢什么作文 上海旅游作文 山茶花的作文 写黄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