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论语》10则 什么是仁 谁是仁者 孔子算不算仁者 如何做到仁

2021-01-03 17:40:01
相关推荐

仁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来说透彻的话题。仁包括了体与用。在一部《论语》中,孔子有时谈到仁的体,有时谈到仁的用。《论语》中同时也提到孔子“罕言仁”,大概是仁的标准太高了,极少的人能达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只有颜回一个人能达到并保持仁的境界。仁很难用一篇文章把它解释清楚,如果要深入地研究这个话题,至少可以写一本十万字的书。

1、谁是仁者,孔子算是仁者吗?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第六》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第七》

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有且仅有一位弟子颜回能够长期地做到仁,并保持在仁的境界中,至于其他的弟子,只是偶尔能够做到仁而已,并不能够长期保持在仁的境界中。有点讽刺,或者说有点不幸的是,颜回在41岁的时候就死掉了,孔子的众弟子中没有谁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者了。

颜回的死使得孔子非常悲痛,他的悲痛不仅仅是因为他视颜回为儿子,更是悲痛自己的学问不能够完整的传承下去。用王阳明的话来说,能够窥见道的全体的人,或者说能够全面认识孔子的人,只有颜回,颜回的死,孔子的学问就失去了可以完整地传承的后继者。后来传承孔子学问且著书立说是由曾子来完成的。

孔子提出了仁的理念,那孔子是仁者吗?至于这个问题,估计是当初他的弟子赞叹老师是仁者、是圣人。而孔子很谦虚,他回答说:“至于圣和仁的境界,我是没有达到的。我只不过是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已。”他的弟子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群弟子都不能坚持做到的事情呀。”公西华的话是肯定了孔子的圣和仁。

通读孔子的著作,应该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仁者,他的身上处处体现出仁之体和仁之用。

春秋五霸为什么是霸者而不是王者?孟子说仁者无敌,他同时也提出了王者的概念。应该说王者有一个前提条件,王者首先必须是仁者。春秋五霸都不算仁者,所以他们不可能是王者。五霸辅佐周室,一匡诸侯,在他们身上也会有所谓的仁爱百姓这样的行为,不过他们只是把这种仁爱当做一种实现他们目的手段。他们在内心中并非是为了追求仁,这就是他们是霸者而非王者的原因。

2、仁的体与用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第四》

里仁,这是从体的方面来解析仁,人的内心充满仁就是一种美,如果内心不追求仁,内心不选择仁而处之,这样怎么能够说得上是有智慧呢?

孔子是说要让内心保持在仁的境界当中,以仁为立足点,这是从人心和仁之体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一个人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他什么都不做。这样的人可以算得上是仁者吗?

只要一个人的内心充斥着仁,就已经是一位仁者。也许在某些时候,他没有把仁展露出来。

这个问题有点像是高手不一定时时出招。一支钢笔,写字的时候自然是钢笔,不写字的时候,它还是钢笔。钢笔有钢笔之体,自然钢笔之用。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

智、仁、勇是为三达德。真正的达德,是智、仁、勇三方面相通的。大智者必有大仁与大勇,大仁者必有大智与大勇,大勇者必有大智与大仁。小聪明的智者不是仁者,匹夫之勇的勇者也不是仁者。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四》

仁者能分辨是非,能分辨对错,知道什么可为和什么不可为。他为自己立法,他为自己设立制度和规则,他比普罗大众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正因为他为自己立法,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所以仁者知道什么人值得相交,什么人可厌和远离。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四》

这句话是紧接前面一句来说的。有志于追求仁的境界的人。他自身就不会作恶。他有悲天悯人之心,不会认为他人是十恶不赦的,他有能力和办法匡正和感化这些恶人。他会公正的对待一切人一切事。

3、仁者心中了了,一切澄明

子贡问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第七》

追求仁的人,他们内心中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心中了了,一切澄明。他们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为什么要去追求。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个选择,而放弃别的选择。其实这是达到了信念信仰的程度。

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为了捍护自己心中的信仰,即便是杀生成仁也在所不辞。当然这是在完全没有退路的时候才这么做,无谓的牺牲只不过是愚昧。

4、超越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仁者差不多是孔子学问里面的最高境界了,其实还有最高的境界就是圣人。

由于仁的标准非常之高,一般人拿话题来征询孔子的意见,问某某人某某事是否够得上仁。绝大部分情况下孔子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子贡是非常有学问与才能的人,他跟孔子探讨的话题基本上都是很高深的问题。这次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到底算不算是仁者呢?”孔子这次给予了与以往截然相反的答案:“他岂止是仁,已经超越了仁,达到圣人的境界了。”

根据众生的根器,圣人是可望不可即的目标,孔子也不愿意多谈。

他又回到仁者的话题。至于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站稳,也要帮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帮助别人腾达;自己要成功,也要帮助别人成功。这就算是真正的仁者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袁隆平英语作文 写信作文400字 关于汉字的作文 初中生优秀作文 成长的快乐作文 圣诞节英语作文 爬山虎作文 关于考试的作文 借景抒情作文 关于校园的作文 感恩老师作文 初三语文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 欣赏的作文 作文梗概 自信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字 疫情作文素材 小作文怎么写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600字 我的烦恼作文600字初中 写物的作文400字 作文300字三年级 关于春节的作文800字 关于感恩父母的作文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 我的梦想二年级作文 抢椅子游戏作文 我的春节英语作文 美丽的瞬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