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2021-01-03 18:15:01
相关推荐

《里仁》篇第四(1)

张恩恩/文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为简短语录,较少涉及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为《论语》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拟四讲完成。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翻译:孔子说:“住在‘仁’的环境中才算‘美’。住在‘不仁’的环境中,怎么算得上‘智’呢?”

注解:里:周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此处为动词,居住的意思。 仁:常解为“仁德之人”,亦可解为“仁德之地”,我觉得可以兼之,故译为“仁的环境”。 知:通“智”,明智,智慧。 择不处仁:择,选择住处;处,相处;此句连起来完整翻译就是,选择住处时,不和“仁”相处,即住在不仁的环境里。

乱谈:“仁”若当“仁德之人”解,此章翻译为: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美”,和没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算不上“智”。“仁”若当“仁德之地”解,此章翻译为: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美”,住在没有仁德的地方算不上“智”。实际上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仁德之人”所居当为“仁德之地”,“仁德之地”所居当是“仁德之人”。本章内容的实质其实是一个“选择”住处的问题。“孟母三迁”也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好,其实都是一个环境教育(“大环境”是择地而处,“小环境”就是一个择人而处)的问题。现在这句话经常被房地产商拿来做广告。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译:孔子说:“不仁者不可能安于穷困,不可能永享快乐。仁者安心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

注解:约:贫困

乱谈:依据品德素养的高下、事业成就的大小,《论语》中孔子对人(不包括被统治的“民”)大约可以分为四类:㈠“圣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6.30》),“修己以安百姓”(《论语14.42》),尧、舜之类。他们不仅“立德”而且“立功”,帝王级别。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6.30》),“修己以安人”(《论语14.42》)。《论语》中所谓“仁者”唯微子、箕(ji一声)子、比干、伯夷、叔齐、管仲六人。他们的特点或“立德”或“立功”,大臣级别。㈢“君子”(“士”)——孔子办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大约可以理解我们今日所谓的知识分子。㈣“小人”——“小人”相对于“大人”而言时,是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相对于“君子”而言,是指人品卑鄙的人或是见识短浅之人。

“安贫乐道”是孔子心中“仁者”的基本品质之一。“安贫”既是“久处约”,“乐道”就是“长处乐”。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翻译:孔子说:“唯有仁者能真正喜爱人,能真正憎恶人。”

注解:好,读四声,喜好。 恶,厌恶,憎恶。

乱谈:“好人”不以一时荣辱,“恶人”不凭一己之私。人皆能“好人”、“恶人”,然其好恶之见常以时事而变,因世情而变,其好恶之心非自“仁爱”而生,此等好恶皆为虚伪,为谄媚,为狂妄,为不仁。第五篇《公冶长》中孔子把自己女儿嫁给尚在缧绁之中的公冶长,大约是对此章最好的注释。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翻译:孔子说:“如果立志成仁,那么就不会做坏事了。”

注解:苟:如果

乱谈:在《论语7.30》中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想告诉我们,“仁”本自我心,“仁”不仅仅是超验的道德律令更是日常的情感诉求,这是孔子“仁”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所在,也是儒家思想不同于其他宗教教义的核心所在。毛泽东的著名语录——“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应该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章的理解吧。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与贵,这是所有人想得到的。不以正道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贫与贱,这是所有人所厌恶的。不以正道避开它,君子是勇敢面对的。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名呢?君子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违背仁德,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解:不以其道得之①:贫贱是人之所恶,常人非欲“得之”,故疑此处当为“去之”。 处:接受。造次:匆忙,仓促。 颠沛:穷困,受挫折

乱谈:肯定人的欲望,肯定人对富贵的追求,这么美好这么合理这么光辉的思想硬是被后世的政治家和道学家死死掐断,然后只剩下“圣”、“仁”、“道”之类的道德高帽来迷惑人,愚弄人,奴役人。汉朝伊始(“三纲五常”的伦理管理),宋朝完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统治),有清一代达到高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治残害)的封建儒家统治思想就这样挂着“孔子”这个招牌在中国疯狂而又温柔地席卷了两千年。后来鲁迅发现了这一切秘密,告诉我们所谓的“仁”、“义”,所谓的“忠”、“孝”,所谓的“三纲五常”其实都是“瞒和骗”的手段,都是“吃人”的手段,可惜的是这个除孔子外最伟大的中国人的这些深刻的思想在死后又被“民族魂”这么大一个招牌给遮挡掩饰了起来。呜呼!圣人已死!哀哉!“忠孝”长存!!!

所谓“认识自己”大约就是认清楚并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孔子首先肯定“得富贵、去贫贱”是人的欲望,然后孔子给出了管理这种欲望的工具——道。孔子之道,仁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成长作文 反思作文 故事作文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600字六年级 我想对您说作文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 20年后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二年级作文 荡秋千作文 桥的作文 四年级上册作文 借景抒情的作文 坚持不懈的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 关于老师的作文 家乡变化的作文 日出作文 我的朋友 作文 初中作文素材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500字 写人的作文800字 我的朋友作文500字 自命题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400 有关青春的作文 关于生命的作文 写狗的作文 倡议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