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综合

高考文学文本阅读指南:解读经典作品 应对考试挑战

2024-01-31 21:54:22
相关推荐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版)”是为高考生准备的文学类阅读教材,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阅读中国传统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本教材涵盖了古代诗词、文言文和现代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拓展文学视野,提升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设计灵活,既注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又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高考阅读理解和作文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文学类阅读题目,提高文学类成绩。

一、论述类文本

1.论述类文本的重要概念

(1)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全文应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2)论据

论据,即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的特点,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包括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道理论据是指那些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3)论证

论证即论述证明观点的过程。论证结构一般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引论∶也叫“绪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部分。将作者所要议论的观点、主张、见解、道理,介绍给读者。这一部分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本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要用尽一切办法来证明文章观点。这一部分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结论∶议论文中解决问题的部分。这一部分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

2.论述类文本的主要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判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圣贤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来证明后唐庄宗因骄奢而亡国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中,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接着又从正面以诸葛亮“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为例,通过对比,证明会意的重要性。

(5)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组成部分。各个比喻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6)因果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如∶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让勇者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争;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就是另一片蓝天。

上文针对每个事例分别做了原因探究,揭示了人物在磨难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很好地架起了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7)类比论证∶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将自已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到蒙蔽这一事实类推到齐王的身上,成功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3.论述类文本的结构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是指通过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论点、论据有机地组合起来的方式。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1)本论部分的层次关系

①并列关系

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但也有一定的顺序,如∶重要性顺序、时间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等。

并列式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注∶几个分论点可在时间、空间、原因、结果等方面并列。

②层进关系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便变动。段与段之间常有表示递进关系的标志,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层进关系有三种情况∶①事物发展顺序;②递进顺序;③先破后立的顺序。

这其实也是一种并列关系,就是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对比说理,是非分明,观点明确。

(2)几种常见的结构类型

①剥茧式结构

指一篇文章像剥茧一样,由表层到内里、由现象到本质,根根抽丝,层层剥茧。此类结构分四步∶①列现象;②示弊端;③探根源;④指出路。

②启感式结构

在一个观点的统摄下,选取若干精彩材料对观点进行论证。这种结构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列举材料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③贯珠式结构

在一个观点的统摄下,选取若干精彩材料对观点进行论证。这种结构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列举材料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二、文学类文本·小说

1.小说的描写方法

(1)人物描写的角度及作用

(2)细节描写及作用

①细节描写的内涵与特征

细节描写有两个特征,—是将细小的事物描写得极细致,极“特写”;二是所描绘的细节必须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少考生以为只要是细致描写就是细节描写,其实不然,只有这两个特征同时具备,才称得上细节描写。

②细节描写的作用作用

(3)其他手法

2.小说的情节

(1)概念

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2)线索

①概念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如小说的线性结构中,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步骤,而线索则是流淌于这些步骤间的血液,不得中断。

②分类及作用

注意:

①判断”xx”是否为线索,要看”x×”是否串联起各个部分的主要情节,如果某个情节缺乏”××”,则”××”不能被认定为线索,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只能被认定为串起部分情节

②小说的中心事件不能等同于小说的线索,如不贯穿情节的始终,则中心事件要么是线索的一个辐射点,这时小说的线索多为双线或多线;要么是情节中的高潮部分

小说中的时空有两种,一种是线索,一种是顺序。线索和顺序的区别是∶a.线索在文章中每个部分能单独地体现出来,顺序在文章中的各部分不能单独地表明,只能由各部分材料的综合而体现出来;b.线索的作用在于串联文章的材料,顺序的作用在于安排材料次序的先后。

3.常见的情节(结构)安排方式及作用

4.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小说的叙述

①叙述的称谓

②叙述的视角类别

③叙述的方法

(2)结构安排技巧

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

5.小说的环境描写

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描写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必不可少的手段。作者描写环境,或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心境,或展示人物的性格形成发展的条件。

(1)环境描写的分类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

②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6.小说的主题

(1)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是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主题的深刻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鉴赏小说的主题。

(2)小说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①通过描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来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丑。

②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③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7.小说的语言

小说就是用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展示如绘画摄影般生动鲜活的画面,如人生百态、人生幻象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小说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描摹。小说的直接目标就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烘托气氛,酝酿感情。无论叙述、对话、分析、推理都离不开语言。

小说语言的分类:

(1)叙述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论、抒发情感时使用的语言。叙述语言所包含的内容有:①叙述的视角;②叙述的称谓;③叙述的方法;④叙述的顺序;⑤语言风格。

(2)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它包括:

①说活的对象、身份,说话的场合、情景、缘由。不同身份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情景下,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

②人物语言的风格;有的朴实,有的华丽;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③人物语言中表现出来的个性色彩,如地方色彩、生活情引趣、心理状态等。为了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具有典型性,小说中又常常运用方言,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使用富有情感倾向的词语,表现出真切的生活情趣或心态。

8.小说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作者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内容有: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其中描写方式主要有正侧面描写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双关、反问、反复和对偶等。

(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渲染、用典等。

(4)结构特色∶先抑后扬、过渡、悬念、照应、伏笔、铺垫、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5)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文学类文本·散文

1.散文的分类

(1)抒情性散文

这类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记叙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

②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3)哲理性散文

哲理,是奥秘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智慧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出思维领域的万千景观。高明的散文作者,往往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哲理散文因其深邃性和透辟性,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极具震撼力的审美效果。

(4)写景散文

这类散文多以描绘景物为主,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其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行文。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2.散文的结构

(1)线索

常用线索: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散文的标题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

作用: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2)结构安排

(3)材料组织

方式: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组织方式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提示: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散文的语言

4.散文的表达技巧

5.散文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兴、打比方)

条件∶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下面的几种情况,句中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事物相比较,即本体和喻体的本质不同。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②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③表示猜度。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④表示想象。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⑤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许多楷模,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类型:

其中,暗喻又有如下变体∶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如∶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如∶这里是花的海洋。(“海洋”修饰“花”)

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如∶书籍——人类的朋友。北京——祖国的心脏。

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深入浅出。

(2)比拟

作用: 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注意:以人或人体的某一部分为喻体,切不可误以为拟人。

狗的舌头热乎乎的,好似一个温染的手掌。(拟物)

范例:

①方圆形的下巴额儿,有短短的黑胡棱儿,要是仔细看,那里面已经掺杂着银白色的松针了。(借喻,将“银白色的松针”比喻“白色胡子”)

②瘸腿老头是个老牛贩子,他一进牛市,所有卖牛的买牛的都拿眼睛挖他,凡他拍过角板的牛马上涨价。(拟物)

“挖”就是将人们的眼睛比拟为尖刀,它直接将“尖刀”锋利的特点融入句中,所以根本不需要在句中出现“尖刀”了。如果改成“所有卖牛的买牛的人的目光都像尖刀,紧盯着他”,就成了比喻句,表达的效果远不及比拟句那么真切了。

(3)借代

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体),而用相关的事物(借体)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类型:

①特征代本体。如∶墙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②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③部分代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④专名代泛称。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⑤形象代本体。如∶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飘下来了。

⑥结果代原因。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材料代本体。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时间变迁很快,人事已空,看透红尘,不想再面对铜镜里面的自己)

作用:突出形象,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注意: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所借代的事物;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喻能替换成明喻,反之借代。

范例:

①方圆形的下巴额儿,有短短的黑胡棱儿,要是仔细看,那里面已经掺杂着银白色的松针了。

可以替换成“‘胡子’像‘白色的松针’一样白”。

②给,袁大头!

不能替换成“大洋像袁大头”。

所以例①是借喻,而例②是借代。

(4)夸张

概念: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做扩大或缩小的“言过其实”的描述。

类型∶

作用∶表明情感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营造气氛,引人联想。

注意∶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合理夸大,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理∶

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②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蓄,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

③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5)对偶

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相似、相关或相承意思的修辞手法。

对偶一般是两个句子,也有的是句子成分。如∶

对于他们,第一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作用∶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调铿锵,音韵和谐;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注:对仗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律诗、骈文。

(6)排比

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类型: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单句中的一些成分构成排比。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③单句排比。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④复句排比。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匀称;条理清晰,节奏鲜明;文意贯通,增强语势;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反复

概念: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类型:

①连续反复。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间隔反复。如∶

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怀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注意:反复不是某些语句的简单重复,必须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抓住关键性词语,突出表达一个中心。层次要清晰,节奏感要强。

(8)设问

概念: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手法。

范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掀起波澜;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过渡)(当设问在篇首或段首时)。

(9)反问(反诘)

概念: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手法。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范例:

①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用否定形式表承肯定)

②这也不足为奇。那时候的水井差不多全是这样的,凿那些窝儿是为了淘井工人上下方便,这又说得上什么秘密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①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则并非如此。

②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6.四种常见句式

(1)长句与短句

(2)主动句与被动句

(3)肯定句与否定句

同一事物的意思可以用肯定判断表示,也可以用否定判断表示。否定句有两种类型∶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单重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双重否定句最常见的是先后连用两个否定词,也可以是一个否定词加上含有否定意义的动词或反问语气。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比一般的肯定句语气更强烈。

(4)整句与散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4)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1-31 22:13大寒[甘肃省网友]IP:3393259533
    希望这个指南能够系统全面地讲解经典作品,让我们不再为文学文本阅读而感到困惑。
    顶7踩0
  2. 2024-01-31 22:08佳佳奶糖。[天津市网友]IP:737227498
    经典作品的解读对于理解文学内涵真的很重要,这个指南对我们考生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啊!
    顶23踩0
  3. 2024-01-31 22:04A成就@人才[西藏网友]IP:1731544974
    真希望这个指南能够带给考生们更多的解题技巧,毕竟文学文本阅读在高考中占据着很大比重。
    顶0踩0
  4. 2024-01-31 21:59我是老用户[天津市网友]IP:1730921193
    终于有了高考文学文本阅读指南,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应对高考考试!
    顶44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最喜欢的电影英语作文 我又长大了一岁作文 路上的风景作文600字 关于成长的作文800字 初二作文辅导 元宵节猜灯谜作文 过春节作文400字 大扫除作文二年级 关于包饺子的作文 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 与什么同行作文 有趣的事作文400字 亲情作文600字初中 mydream英语作文 个人成长类作文 梦想作文800字高中 三年级作文日记300字 三年级作文题目有哪些 泡温泉的作文 心得体会300字作文 开在心中的花作文 作文过春节 我的卧室英语作文 关于志向的作文 四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梦想起航作文 战胜自我作文 记事作文300字 我喜欢的美食作文 迎新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