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学科教案 > 政治教案 > 七年级政治教案

教学内容:实践及其作用|初一七年级政治教案

2020-01-21 13:00:01
相关推荐

教学内容:实践及其作用【本章学习目标】本课是全书内容的总结,也是“哲学常识”课教学的归宿,因而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说它是全书内容的总结,是因为前七课中,无论是讲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谈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说它是“哲学常识”课教学的归宿,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的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本课还是全书理论主线的突出体现。全书的主线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虽然前7课也体现了这两个统一,但侧重点是不同的。1~4课讲述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人们应当按照它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它、改造它,强调客观决定主观。第5课提出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从人的认识过程分析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问题。第6、7课从一般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从人生理解的角度讲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本课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突出体现主、客观的统一。无论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还是主观对客观的作用,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可见,学好本课既有助于深刻理解前7课的内容,更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逻辑结构本课以实践的观点为中心,由两节六个框题组成。第一框题阐明实践的含义和特征,这是本课立论的基础,也是逻辑的起点。第二、三框题讲述实践的作用,即实践在社会发展和认识中的作用,而根本的作用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框题),其次才是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三框题)。那么,实践是谁的实践呢?第四框题做出了回答,讲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之所以具有那么重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失去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任何个体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是苍白无力的。这又自然地引出了第五框题的内容,知识青年必须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在群众实践中锻炼成才,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不仅包括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还包括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引出第六框题,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通过实践,人们一方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从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的统一的角度看,本课的逻辑也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前四框题主要是讲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道理,既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这是本课的理论基础。第五、六框题则主要是讲述方法论,同时也贯穿了人生观的教育,这是前四框题理论的要求和应用。可见,本课的内在逻辑也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的统一。【重点难点提示】重点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难点 实践的物质性与能动性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既又是是重难点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知识青年必须同群众的实践,尤其是同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基础知识导引】教 学 内 容 基 本 要 求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3.变革自然的生产活动及其作用。4.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及其作用。5.科学实验及其作用。6.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理解:1.用具体实例,阐释实践的含义及其特征。2.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3.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等方面,列举事例,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材内容详解】本节讲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实践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所以,把实践的观点放在第8课来讲,就带有对全书做总结的意图。围绕实践这个中心,本节分为三个框题进行讲述。第一框题讲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二框题讲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第三框题说明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也可以说,本节讲述了实践观的四个观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实践的特征1.实践的含义(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实践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许多唯物主义者还提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小资料]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是荀子在《儒教》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不听不如听之,听之不如亲眼所见,眼见不如认识、懂得,认识不如亲手变革的行动。学习达到了会干、会做的程度,就到头了。会做、会干了,就意味着认识了、懂得了。这段话隐喻了知与行的关系,包含着荀子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具有合理性。但是,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始终都没有对实践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解释。(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理解这一概念需把握三点:①“人们”指出了实践的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②“改造客观世界”指明了实践对象。这意味着实践以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想、认识、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③“活动”指明了实践的性质。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做桌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做桌子不能等同于桌子和桌子的设计方案,把设计方案变为“桌子”的过程,也就是物质具体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可见,实践是联结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注意:准确把握实践的概念还要注意既不能扩大其外延,也不要缩小其外延。“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如果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一切活动”,那么,就扩大了其外延,因为整个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如果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把“认识世界”也包括其中,就也扩大了其外延。如果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那就缩小了其外延。在这里,无论是扩大实践概念的外延,还是缩小实践概念的外延,都是错误的。2.实践的基本特征特征作为事物标志的显著特点,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这总是相比较而鉴别、相联系而显现的。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理解这一特征应从以下三点把握。第一,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相对于意识或认识等主观精神活动而言的,与意识、认识相联系、相比较,才呈现出实践的这个特征。第二,明确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的含义。实践的客观性:指实践是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必须从事的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吃、穿、用、住等生活资料都是生产得来的。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社会也将不复存在。实践的物质性:是指实践作为客观存在的活动,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而不是纯主观、纯精神性的活动。第三,着重把握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的原因。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或人民群众。他们作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体,是客观存在,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因而具有客观物质性。[议一议]人既然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体,有智力因素,为什么又说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即一定的体力,使人能够从事实践活动。人还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即一定的智力,使人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实践。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体。但是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每一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客观条件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由体力和智力构成的实践主体──人,是客观的。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时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理解这一特征应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实践的这个特征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自发的、无意识的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比较而言的,惟有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二,在第一课学过意识对物质的作用,但这一反作用并不是意识直接作用于物质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而是通过实践活动,指导人们使用一种具体物质形态作用于另一种具体物质形态,从而达到改变物质形态的目的。第五课提出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指出做、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做又是在主观能动性的另一表现“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活动。第三,突出理解实践的目的性、创造性。实践以意识为指导。指导实践的意识主要是目的、观念与措施计划。通过实践要改造什么,改造成什么样子,这就是目的,没有目的,就没有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主张把目的性作为实践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目的的贯彻即实践过程中,所有的措施计划都围绕它来制定。目的实现,即实践的结果,就是现实地将目的以实际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就是创造。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造意味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创造。注意:尽管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指导实践的意识应有正误之分,这就使实践产生了不同结果。正确的意识指导着正确的实践,例如,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青年学生应尽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相反,我们把那些在错误意识指导下开展的实践称为“愚蠢的实践”,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或犯罪活动等等。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注意:实践的上述第一、二特征之间的关系是难点内容。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应从四点去把握。首先,第一课我们学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用这一原理来理解这个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可知,实践的第一特征是第一位的,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其次,我们要明确,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唯物主义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辩证法的观点,当然二者又是互相渗透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客观的手段是“死”的,客观的对象也是“死”的,只有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再次,我们从反面进行阐释。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论,即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或反作用);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即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最后,用图示说明实践同这两个特征的关系。(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应从以下三点理解。第一,要明确实践的这个特征是相对什么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是相对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做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而言的。第二,实践社会性的含义。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须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实践绝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想一想]一些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取得重大发现,已经用他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科学定律、定理。他们的科学实验工作是否具有社会性?为什么?是具有社会性的,原因有三:一是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二是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三是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第三,实践历史性的含义: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如: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的变化:刀耕火种——青铜工具,铁制、木制农具(中国古代)——机械化;通信工具和手段的变化:古代的烽火传信和驿书——传统的邮递马车——现代的电话、电报——当代的互联网等等。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的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和交往,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总之,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具有客观物质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和社会性历史性的基本特征。二、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框题是阐明实践的含义和特征,是逻辑起点,第二、三框题讲实践的作用,即实践在社会发展和认识中的作用,而根本的作用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就是本框题主要的内容。主要说明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实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两个方面的问题。1.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二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三是科学实验活动。注意:实践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第二,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基本”不是“全体”,因而,我们不能代替或等同于全部的实践形式。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活动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2.实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要内容。由于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要讲述实践对社会的作用,只能从三种基本形式方面进行分析,而每种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实践活动①生产实践的含义:它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实践,也叫做生产劳动、生产斗争、物质生产活动。②明确生产实践活动的地位: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或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就是说,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形成的标志,没有生产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类的延续和发展。③生产实践活动的作用:总的说,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因为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以制造工具为特征的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标志,而且,生产劳动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在于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切活动的东西。”人们的所有生活资料都由生产所得,生产一旦停止人类就将走向灭亡;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生产实践的发展。第二,它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首先要建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有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伦理关系等上层建筑。社会本身就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互相联系的人们的总体。可见,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社会关系,没有社会关系,就没有了社会;没有生产实践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关系的发展。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能有生产。”这段语录强调了生产实践决定了各种社会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的道理。第三,它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人们首先要有生产实践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生存下去,只有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可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语录]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恩格斯的这段话是说明:生产活动对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因为人们要解决吃喝住等问题,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而且物质生产水平越高,社会分工就越发达,每一项社会实践的水平也就越高。总之,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如图所示:注意:正是因为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树立劳动的观点,我们也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是重视生产实践的现实意义。(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不同于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是以自然界为改造对象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发生在人与社会之间,以社会尤其是各种社会关系为改造对象。①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处理社会的以下关系: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各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等等。这些社会关系内容非常广泛,也较为复杂。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注意:前面学过,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等)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这些社会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实践,尤其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可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就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重大作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作用总的说,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具体说明有如下三点。第一,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要促进生产的发展就必须维护和巩固那些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调整和根本改变那些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现在改革了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就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第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中。先进阶级反对没落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不再以阶级斗争为形式,而是通过对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改革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如:我国的体制改革,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为前提,它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而是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改革是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3)科学实验与前两种基本形式相比,科学实验产生和出现的时间较晚,它实际上是在前面两种形式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新的实践形式。①科学实验的含义: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理解这一含义,可从实践的主体、手段、目的、对象等方面说明.与前两种实践的不同:科学实验的主体是科学工作者;手段是特殊的器材和设施;目的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性;对象既有改造自然的实验,也有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②科学实验的作用总的说,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注意:从科学实验的作用中同样可以体现出这一实践形式的特殊性。首先,它不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是通过实验的有效成果及其推广应用来提高生产实践的水平和改造社会关系的水平,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其次,它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二是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可见,它的作用形式也有特点。最后,科学实验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它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分化、产生,又与二者紧密结合,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实验这一实践形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总之,实践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践最根本的作用。它是通过多种实践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我们学习的三种基本形式就是作用最突出的三种基本形式。此外,教育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本框题的主题是讲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回忆第5课,我们学过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把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此可见,认识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总的说,认识的产生、发展、目的和检验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本框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从以下两点分析。(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第一,人们认识什么,不认识什么,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而是由实践需要决定的。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确定人的认识对象。第二,人类的认识总是为实践的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是围绕实践的需要确定的。如数学就是从丈量土地、兴修水利、测量容积、计算时间等实践中产生的,并为之服务。天文学、物理学等也是如此。(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这里要明确三点。第一,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但有了客观事物,人脑未必一定形成认识,客观事物必须“进入”到人脑中,才会产生“映象”,形成认识。而客观事物如何进入人脑中去呢?这就是通过实践。第二,人们的实践活动完成了这个任务。人们在实践中变革事物、改造事物,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才形成了认识。第三,要获得什么认识,就要参加什么实践活动。如:要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必须参加农业生产实践。正像中国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它告诉我们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正像毛泽东指出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语录意思是说,认识是在变革、改革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总之,我们概括出两个“不是”和一个“是”的结论:认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再由一个“是”引出: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科学知识的源泉,而且是惟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本框题的又一重要内容。可以从以下两点把握:(1)第5课我们学习了: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何在?事实证明,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因有二: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推动了人们去探索、去研究。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例如:网络时代随着人们学习操作计算机,在生产和生活中能运用计算机的解决问题,又会产生网上“黑客”,网上犯罪等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去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获得新的认识,产生新的科学,使认识不断发展。[语录]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恩格斯的这段语录,意思是说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比十所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首先,人们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因为人们就是在改造客观事物的同时不断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其次,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制造了能用于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显微镜、电脑等。现代实践会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科技手段,如:国际互联网,使世界变成“地球村”,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明确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含义。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注意:两次飞跃相比,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因为:首先,从感性认识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和可靠,发现其不足,就要纠正其偏差,使理性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其次,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必然归宿。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把科学理论用于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如江泽民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中的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语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毛泽东这段语录是说明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在获得理性认识能够解释世界上。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1)要明确“正确认识”和“检验认识”的含义。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就是将认识同客观事物进行对照,看一看是否相符合。(2)要明确“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都无法充当检验标准去说明认识是否正确。因为认识正确与否,要与客观事物相对照,但客观事物本身对人的认识不可能做出解释和判断。客观事物本身没有这些属性,正确的认识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并非与原有认识相符合的认识。如果用原有认识来检验一种新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就只能是对原有认识的复制。这样的话,人的认识就不可能发展。(3)要明确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应具备的特征。事物是客观的,认识是主观的,都不能用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只有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连接起来的东西,才能实现这一重任。而具备这一特征的只有社会实践。因为社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才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相联系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因此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就是错误的。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我们已经学习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能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两者的关系可图示为: 。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重要和基本的原理。【重要概念注释】实 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其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基本特征有: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与生产实践同时发生的另一种基本实践形式,它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等等。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指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它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实验,也包括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科学实验的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典型例题解析】例1 单项选择题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①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 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此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主要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矛盾的观点。从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态度,可以看出人们目前的认识还有待于实践的发展来进一步检验,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接受程度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有人庆幸”,“有人担心”,其理由表明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①②③是符合题意的应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认识的目的,④不符合题意。例2 单项选择题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原因一事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于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④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此题为组合式综合性选择题。对“钟声”产生的原因的认识,士大夫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他“不肯以小舟停泊于绝壁之下”,即缺乏实践;而渔工水师之所以不能正确认识,是因为缺乏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而“不能言”。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①③不符合题意,因此不能入选。例3不定项选择题热带雨林是地球表面生物种类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植物群落,现在因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遭受破坏,其面积大大下降,并造成气候异常,大量生物物种灭绝或濒危。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保护热带雨林。这表明( )A.坚持两点论不能讲重点论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C.正确的认识来自社会实践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答案]BCD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到,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所造成的恶果,既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又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将受到惩罚。“有识之士的呼吁”是来自实践的正确认识。因此,BCD项应入选。A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例4简答题与时俱进,开创未来,首先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江泽民同志指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上说明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答案](1)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2)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使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因而用它们来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能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试题设问看,主要是要回答为什么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它应包含逻辑思维严密,环环相扣的三层意思,即:从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去分析;从科学理论为什么能正确指导实践去分析;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理论挂上钩来分析。【课本习题解答】分析 (下列说法主要包含什么哲学道理)1.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是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民以食为天”是说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知行,后改名为陶行知。这包含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哲理。因为只有先“行”(实践)才能后“知”(认识)。也说明陶行知先生注重主观世界的改造。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包含了“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哲学道理。要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理解、检验、丰富和发展书本知识。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打不相识”。这里的“入虎穴”和“打”指的是人们的实践,“虎子”和“识”指的是人们的认识。这两句话包含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哲学道理。辨析实践就是参加社会上组织的活动。(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其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社会上组织的活动,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非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之分。社会上组织的活动,属于前者的是实践,属于后者的就不是实践。(3)因此,题目的说法是不科学的。问答1.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来认识世界。这是否意味着认识的来源不一定是实践?(1)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来源不一定是实践。由于世界存在和发展具有无限性,而个人的生命,精力和实践的范围总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既要重视亲自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的,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2)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来认识世界,对我们来讲是间接经验,广播、电视等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本身仍然来自实践。因此,认识归根到底是来自实践的。2.1971年日本某公司委托英特尔开发了微处理器,之后出现了个人机、工作站、计算机、机器人,现在各种通信设备、家用电器也都广泛使用微处理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微处理器在改变着整个世界这个事例说明了实践的什么作用?这一事例说明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科学实验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同步达纲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神舟”四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3年1月5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一“活动”属于 ( )A.物质生产活动 B.科学实验活动C.生产实践活动 D.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2.通过上题我们可以看出,实践具有明显的_______。 ( )A.客观性 B.社会性 C.能动性 D.可知性3.如今,“上网”“电子信件”“信用卡”等许多新词几乎天天挂在人们口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表明,改革开放20年来,约有700条新词产生。这些新词的产生根源于 ( )A.人们的主观创造 B.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C.知识分子的概括和总结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4.毛泽东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具有联系主观与客观的特性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能够决定认识6.2003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依靠科学,战胜非典”。人们掌握了防治非典的知识,增强了科学防治意识,就会出现亿万神州尽舜尧的局面。这说明 ( )A.正确的认识,只能来自实践B.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D.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就能战胜非典7.为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其基础是 ( )A.科学理论的指导B.参加社会实践C.获得真理性认识D.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8.至今,我国已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51种植物300多个品种的太空培育试验。通过太空育种技术,可以使植物增产15%以上,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表明 ( )A.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B.科学的发展可以使人类随心所欲C.科学实验是人们以获取物质成果为直接目的所进行的探索性、准备性活动D.科学实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于实践10.“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12.“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一论述强调的是 ( )A.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C.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13.在我国,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不断高涨,一系列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其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新技术革命对人们的新的挑战B.人们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C.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断向人们提出新问题、新任务,促使人们去解决D.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对人们的行为起指导作用14.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理论时明确指出:观察和实验毫无疑问是科学理论的最高裁决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A.获得科学理论只能靠观察和实验B.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目的C.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观察和实验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二、不定项选择题1.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2.科学实验在历史前进中的杠杆作用集中表现在 ( )A.通过科学实验建立新的理论,深入进行实验B.提高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C.提高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D.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3.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4.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讥笑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已经有了很大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讥笑爱迪生的人 ( )A.不尊重事实,不懂得主观要符合客观B.不懂得失败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C.不懂得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D.不懂得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5.根据上题材料,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 )A.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6.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是 (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7.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8.自从上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就是纳米科技。目前纳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光学、医学、半导体、信息通讯,一个新时代───纳米时代正在到来。这说明( )A.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不断变化和扩展B.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物质手段C.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D.生产实践是各项社会实践的基础9.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C.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实践也是获得认识的途径10.据记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但他本人没这种体验,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来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到一个乞丐。就迎上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好吗?”那乞丐听后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失常。莫泊桑继续陪笑,又从口袋中掏出钱来说:“你踢吧,我给你钱。”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来,伸脚猛踢了莫泊桑屁股一下。莫泊桑忍痛地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的被踢的感受。这一事例生动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11.“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这表明 ( )A.精神、理论如不与实际相结合,是毫无意义的B.精神、理论等是为实践服务的C.先有精神、理论的形成,而后才有实践活动D.实践与精神是对立的12.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拿本本去指导实践,而要用实践发展本本。”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认识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B.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与时俱进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D.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而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简答题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四、辨析题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五、论述题《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不能丢,丢了就丢了灵魂,丢了根本。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道理简要回答:(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不能丢”?(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B 4.A 5.B 6.B 7.B 8.D 9.C 10.B 11.C 12.A 13.C 14.D二、不定项选择题1.C 2.BC 3.B 4.B 5.ABCD 6.C 7.ABCD 8.AUC 9.C 10.A 11.AB 12.BC三、简答题(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四、辨析题(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强调“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积极投身于实践,既能直接获得新的知识.又能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知识,这是正确的。(2)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读有字的书”,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能尽快掌握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财富,轻视“读有字的书”是错误的。五、论述题(1)①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真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②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是真理、科学理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2)①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认识总是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也应当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②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由于客观实际和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应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境界,使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创新作文大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文 作文范文10篇 智能机器人英语作文 一次烧烤作文400字 学滑板作文400字 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作文 作文自强不息 白雪公主的故事作文 雾霾作文600字 提升自我的作文 美丽的景色作文400字 这也是美作文600字 关于开运动会的作文 人生路作文 我真能干作文 宿舍安全作文 感谢云台山作文 乐乐作文大全 难忘那次掌声作文 考研英语作文跟哪个老师 记叙作文500字 写兔子的作文500字 竞争使人进步作文 学会面对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最喜欢的老师 春天让我陶醉作文 秋天的枫叶作文600字 听听那冷雨作文 北京研学旅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