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自媒体的写作空间 与纸媒相比有何变化?

2020-11-20 12:20:01
相关推荐

撰文|卫垒垒

冯虚御风:表达媒介

所谓“媒介即讯息”,即一种媒介会自然形成一种媒介效应,如同一种气味、一种颜色,不经意间就改变周遭的事物,或者说,为周围的世界重新编码,而生存其中的人可能首当其冲,于是人们的感受、思考、行为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发生转变。具体而言,自媒体对写作空间的改变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写作的开放性和即时性。写作在远古时代是巫师的特权,在传统社会是史官的职责,近代以来写作似乎为更多识字者所掌握,但是写什么,如何写,并且写出来之后让很多人看到,看懂,从来都是少数人的权利。然而,自媒体改变了这一现状,于是任何人都可以发声,为自己而发声,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存在纸媒上发表文章的问题,不用担心审稿周期、审稿要求,不用在乎文体的规范、文辞的表达,也不用关心读者的多寡。相对而言,纸媒是一种稀缺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自媒体是一种民主媒介,原则上属于所有人。于是很多当下的问题、瞬间的感受、即兴的灵感,都会迅速流注于9键或者26键的字母组合中,而且出口成章,一挥而就,点击一下发表键,就可以展示于世人眼前。

《一个人的风》,作者:杨健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4月

“短语”里的大多数文章皆非宿构,而是一念之词,因缘凑泊,灵光乍现,如《我的十二时辰》、《光棍节》、《论文答辩》等,然而这些灵光乍现的时刻却不是凭空而来的,作者以敏锐主体的身份进入世界,关注时事,关注自我,在关注中感受和反思;同时也敞开自己,让纷繁复杂的世界进入自己,于是主体与客体碰撞,对立解除,形成一种主客交融的状态,结晶出一篇一篇文章。因而并不是所有事物都会诉诸笔端,也不是所有情思皆能倾诉,多年前,杨健民在《艺术感觉论》曾说过,“艺术感觉过程也就是选择和建构的统一”,是谁在选择和建构呢?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只有两者风云际会,才能产生风云变幻,幻化成短语连篇,“短语”可谓他自己理论的一种实践。

二是阅读的当时性和短暂性。在自媒体上阅读文章,不存在获取文章的困难,也无需刻意选择阅读环境,在这个信息时代,也许最不缺少的就是五花八门的信息。读者随时随地,可断可连,只要一台手机在手,就能够神游四海,屏蔽周边的喧哗与骚动,归隐于文字之中,当然只是片刻的。因而阅读会受到各种干扰,每一刻都可能被中断。虽是如此,开卷有益,消极来说,读者可以消遣无聊时光,可以转移注意力,可以避免尴尬;积极来说,读者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和信息,或者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和了解。

自媒体作为交流的主要媒介已毋庸置疑,人们不再面对面看着对方的眼睛,而是在媒介上欣赏各种表情包,每个人都变成漂浮在媒介之上也被媒介包围的孤岛,在别人的朋友圈寻找自己的存在。可能你刚看完一篇教育类的文章,下面看到的就是刑事案件的报道;可能你还在看某个明星的花边新闻,意兴阑珊,就转移到一篇养生类的文章,每篇文章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阅读与否,不取决于文章的好坏,也不取决于文章之间的关联度,全在于当时当地的兴趣,以及文章刚好提供给读者的信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即兴的、偶然的,这即是碎片化的阅读。反过来,它也对写作产生反向的要求,文章必须有趣,有信息,要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才能赢得读者。

三是交流的共时性和即时性。自媒体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没有门禁的场所,谁都可以进来,谁都可以释放自己的心声,文字或者照片就是他们相见的信物,虽然彼此并不见面,可是见字如面,那些字就如一面镜子,既照见自己,也透视别人,因而写作者与阅读者处于同一个时空中,互相反馈和交流。作者写作的很多事情,使用的很多网络用词,阅读者与之共享,没有任何代沟,“短语”中的一些文章,如《论小目标》、《论葛优躺》、《去找一个贺涵吧》等,都指向当下,让读者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自媒体作为一种双向或者多向媒体,打破了剧场的第四堵墙,写作者与阅读者的距离如此接近,其点赞、评论功能形成一种即时的思想碰撞,文章一发表,就收到各种反馈,同时作者也可以对反馈作出再反馈,循环往复,加深交流,因而天然具有巴赫金所谓的复调性和对话性。作者写作时,即潜藏着读者的意识。纸媒写作自然也会预设读者,并收到读者的反馈,但这种反馈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与脂砚斋的互动,在纸媒中并不多见。

综上,正是自媒体的开放性和民主性,自媒体的多向性和互动性,决定了自媒体的写作形态——自媒体的媒介决定自媒体的写作形式,自媒体的形式融化自媒体的写作内容。对于写作者来说,自媒体犹如一曲长风,作者冯虚御风,到处捕捉事物与自我碰撞的灵感,以自媒体的形象定格于文字之中;对于阅读者来说,自媒体上的文章犹如好风好雨,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润物无声。此时此刻,我们同处于一个世界,经历同一个境况,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自然有一种休戚与共之感。

随物赋形:表达形式

与纸媒上的写作相比,自媒体的写作形式不拘一格,但也并非随心所欲,一句话,就是随物赋形。纸媒上的写作经过几千年的传统积淀,已经形成一定的固定格式,中国传统的大量著作主要就是一种规范文章,因而对于纸媒写作而言,带着镣铐跳舞,就是一种十分形象的比喻,写作者只能在一定的写作形式中,施展十八班武器。可是自媒体打破文体之间的界限,或者说,自媒体写作无需考虑文体之别,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可以交织在文章中,论文、新闻、虚构、对话等可以杂糅在一起,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可以无缝对接,写作者和阅读者都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这就是自媒体文体的自由性。

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媒体呈现事物的特定方式,换言之,自媒体的媒介塑造了这种特定的写作形式。于是我们不能不搬出海德格尔,他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写作不仅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澄明,或者说是一种打开方式,事物进入语言,在语言中敞开自己的本真状态,从遮蔽走向无蔽。所谓诗意地栖居,不是栖居在大地上,在这个时代,大地已经退隐在遥远的黑暗之中,了无遗踪;也不是栖居灯红酒绿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早已变成鲍德里亚所谓的拟像,只有异化,没有诗意;而是栖居在以语言形式呈现的事物之中,无论是世界,还是自我,都在本源性的语言中,显现出自己的真身。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年-2007年),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理论家。

自媒体写作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也许不会成为存在的家园,在技术已成为存在的天命时,人和世界都是技术的持存物。然而自媒体写作因其文体的自由性,可以赋予写作的主体和客体以更多的自由,这是自媒体写作的潜力和革命性之所在。对于写作主体而言,自媒体赋予所有人一种为自我发声的权利、舞台和诱惑。一个沉默的人也许不是不想说话,而是缺乏适合孤独表达的媒介;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也许不是因为表达欲望强烈,而是在媒介的逼迫下不得不滔滔不绝。对于写作客体而言,自媒体写作以其无形,而随物赋形,内在的情思和外在的事物在文字中彼此交融,如植物一般,迅速生长为自己的模样。

苏轼曾在《文说》中分析自己的文章,有一段颇为著名,如果借用于自媒体的写作,可能再恰当不过了!自媒体的写作不正是随时随地,与物有感,诉诸手机,“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吗?虽不至于“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但是自媒体写作因为文体不限,或者根本无须在意文体的要求,而追求“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因而“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章或长或短,或雅或俗,或严肃或诙谐,或深情或嬉笑,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没有预设,没有脚本,没有彩排,每次下笔皆如第一次,同时又仿佛是最后一次,所依据者,只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形式,因而嬉笑怒骂,自成文章,文字犹如一缕轻烟,一汪清泉,随物而自然成型,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短语”文体的自由解放了写作的限制,正可以驰骋才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于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杨健民的笔下,纷扰喧哗的事物,纷繁幽微的情思,都涌现出来,于是我们看到00后的话语权,奇点在前,巴黎烧了吗,也可以看到和自己说话,我有一壶酒,等待澄明和虚静等,自媒体容纳了、呈现了他的世界。但我们不能说自媒体自动表达了这一切,就如一台自动打字机,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的世界和思绪抽离出来。自媒体虽无拘无束,然有文气在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长期的文化积淀,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不过是行尸走肉,干瘪枯燥。因而可以说,自媒体的写作其实是写作者和自媒体人机合一亲密接触的结晶。

清风徐来:表达内容

自媒体的文章大多是知识类文章,如各种育婴类文章、教育类文章、养生类文章、旅游或者电影推荐类文章等,相比较而言,自我表达的思想感情类文章并不多,杨健民先生的短语是一次新的尝试。不过这一尝试似乎又与自媒体的写作要求相反。自媒体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点赞和阅读量,因而读者的需求和兴趣就是左右自媒体写作的动机和标准,所以才有大量以教育和娱乐为主题的文章;杨健民的自媒体写作是以作者为中心的,他追求的是一种自我表达。

《他们在岛屿写作》剧照。

除了现代主义的一些作家,大多数写作者都渴望更多的读者。自媒体的朋友圈正是何陋之有的陋室,里面都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知音,天然构成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理想读者,因而畅所欲言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短语”的写作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

所谓传统的,是因为它是文人情怀和学者精神的一种抒发,作者格物致知,三省吾身,反思当下和过往,却又不能停留在这些事物之中,外在事物触发了内在生命,抒情、载道与言志,随心而发,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短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所谓现代的,是因为“短语”是以现代媒体的形式呈现出的,也因为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事情,大到民族、国际、宇宙大事,小到个体思绪、网络事件,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大事小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写这些事,不是客观描述,而是主观感受,写出独特的思考和理解,我们看到时代在文字中奔涌。

所谓后现代的,是因为它是短小的、碎片化的,我们看不到他对一件事的全面、系统、整体的思考,看不到一件上升到家国情怀的宏大制作,也看不到追求深奥玄秘的哲理推演,这里只有儿女情长,只有吉光片羽的灵感一现,犹如惊鸿一瞥,电光一闪。用后现代理论家利奥塔的话说,宏大叙事的解体,微型叙事的兴起,正是后现代的一个标志。

当一些学者开始担忧网媒取代纸媒,知识碎片化取代系统化,快餐文化取代经典文化时,杨健民转而适应了这一趋势。

因而一个人的风也是吹响他生命的那些风,外在的事物、内在的情思就像清风徐来,然而,无论多么微弱的风,都能吹皱一池春水,水波自兴,荡漾成一篇篇短语。作为读者,我们也被这风吹动心旌,可是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风,还有风吹动的那片心湖。

作者|卫垒垒

编辑|张婷

校对|危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李白的作文300字 感激妈妈的作文 秋天的金色作文 英语作文家庭 我要当一名老师作文 游记作文300字左右 小学生写植物作文评语 云南省中考满分作文 想起来就开心600字作文 横式作文 成长过程的作文 借景喻人作文 美好的作文600字 我的同学作文100 我的朋友350字作文 鼋头渚的作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写特产的作文 遇见外星人作文 养花作文100字 一件事的启示作文300 初中英语自我介绍作文 家庭趣事作文500字 家乡的小溪作文400字 农民伯伯种田的作文 我的六年级计划作文 观察作文350字 英国作文 青春无悔作文300字 描写游戏的作文200字